景龙元年七月,长安城内突发兵变。太子李重俊带领羽林军直逼宫门,玄武门城楼上,中宗与韦皇后惊慌失措,禁军迟迟不动。局势摇摇欲坠之时,宦官杨思勖猛然冲下,一刀斩落叛军先锋野呼利的头颅,瞬间逆转战局。 武则天临朝称制多年,李显曾两度被废,直到698年才复位为皇太子,继而登基为中宗。李重俊是他的长子,却并非韦皇后所生,而是早逝妃子的遗孤。在宫廷的复杂关系中,这一点至关重要。韦皇后与女儿安乐公主深得中宗宠信,对太子疏远乃至敌视。 这种冷落不仅体现在感情上,还在政治资源分配中显露无遗。武三思、武崇训等外戚势力横行朝堂,成为韦后的依仗。太子在朝议中屡屡被压制,连提案都难以通过。长期的压抑让李重俊积怨深重。 706年秋,李重俊被正式立为太子,名义上是储君,实权却被架空。身边幕僚魏元忠、薛稷等人屡次劝他警惕外戚,甚至暗示应“先发制人”。羽林军左、右将军李多祚、李思冲对外戚同样不满,逐渐与太子结成秘密联盟。一个以清除武氏外戚为核心的政变计划,在不知不觉间成形。 707年七月,长安的早晨带着夏季的闷热,空气中弥漫着一层难察的紧张。太子李重俊与羽林军左、右将军李多祚、李思冲在前一夜便下定决心,不再等待。他们集结了三百余羽林精锐,全部披挂整齐,甲胄在晨光中闪着冷色。第一目标是武三思府第。 羽林军行动迅速。长安的街巷还没完全热闹起来,武三思父子便已被他们斩杀。武氏亲党仓促间四散,来不及组织任何反击。军士提着战利品沿街疾驰,直奔下一目标——宫城北面的玄武门。 宫城内,最先听到动静的是北面的岗哨。传令兵慌乱地穿过层层门禁,将消息递到大明宫。中宗与韦后当时尚在内殿,得知武三思被杀、叛军逼近玄武门,立刻带着近侍登上城楼俯瞰局势。 城下,叛军步骑混合推进,尘土被马蹄扬起,形成一道灰色的幕墙。刀枪在阳光下成片闪烁,阵形紧凑而急速逼近。城楼上的禁军被这股来势震住了,握着弓却迟迟没有拉开,手里握刀的人也没有上前阻拦。 玄武门的守军本就多受外戚节制,对太子兵马的攻势心存犹豫。他们不清楚该遵守哪一方的命令——守的是城,还是守城楼上的人。这种心理上的摇摆,让原本应是坚固屏障的玄武门,在关键时刻显得脆弱。 叛军的先锋野呼利策马直冲,他是李多祚麾下的悍将,身披重甲,冲锋时如同一支利箭。他的目标很明确——在混乱中制造突破口,直接打碎城门防御。每一步都在考验城楼上的人是否敢于迎战。 就在玄武门守军陷入瘫痪的关头,宦官杨思勖站了出来。作为宫廷近侍,他长期负责中宗身边事务,对皇帝安危有直接责任。他没有犹豫,抓起兵器,从城楼上一跃而下。 野呼利见一人冲来,反手举刀迎战。然而杨思勖动作迅捷,刀光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闪过,准确地劈向对方颈部。刹那间,野呼利人头落地,坐骑惊嘶,带着无主之尸冲入叛军阵中。 先锋的突然毙命,让叛军阵形一阵动荡。原本气势正盛的羽林军停下攻势,士卒面面相觑,不知该进还是退。杨思勖趁机高举滴血的首级,示意城楼上的守军。 禁军终于被激起斗志,开始射箭、投石,压制城下的敌人。短短数十息间,局势逆转。叛军的锐气被这一刀彻底砍断,原本的冲锋变成了混乱的退却。 趁叛军士气低落,中宗下令开城门,派出忠于皇帝的部队反击,并向叛军喊话承诺宽恕。部分动摇的士兵当场倒戈,转身袭击李多祚、李思冲。两位将军被斩杀,剩余人马溃散逃离。 李重俊在混乱中突围,逃出长安。他向东逃亡,企图 regroup,但在途中被部下所杀,首级送回长安。中宗以节愍太子之谥安葬,并在太庙行祭,表面上保留了父子情分。 杨思勖因救驾之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名声大振。他在此后数年继续参与宫廷要务,甚至在唐隆政变中再次扮演重要角色。 景龙政变的平息,让韦后与安乐公主的权力更为稳固,但也加深了朝堂的派系裂痕。一个太子的陨落,揭开了中宗后期政治的脆弱与阴暗。杨思勖那一刀,救了当时的皇权,却无法救整个王朝的根基。
景龙元年七月,长安城内突发兵变。太子李重俊带领羽林军直逼宫门,玄武门城楼上,中宗
幻彩梦境游
2025-08-06 13:0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