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几乎不可能再出现像二战那样大规模会战了?原因其实很简单。 过去打仗,

飞鱼说世界 2025-08-06 13:14:56

为什么现在几乎不可能再出现像二战那样大规模会战了?原因其实很简单。

过去打仗,后勤是王道,大批部队靠铁路运送弹药和补给,一条铁轨就能养活成千上万士兵。可铁路这玩意儿太脆弱,二战时盟军轰炸机反复扫荡德国的轨道网,炸得补给链直接瘫痪,德军坦克没油动弹不得。 现在呢,导弹时代来了,一发精确制导武器从几百公里外飞来,就能把关键站点炸成废墟,碎片满天飞,维修队根本跟不上。 结果,各国军队学聪明了,转向分散运输,用卡车和小队沿公路甚至土路运货,每队只带点必需品,避免一锅端的风险。 效率低了点,但安全多了。在俄乌冲突里,乌克兰部队常用越野车在林子里钻,俄方也分批次送炮弹,这就让大规模集结变得不现实,因为后勤模式从根上变了。 想想看,二战时斯大林格勒那种万人阵线,现在谁敢试?补给一断,军队就成活靶子。全球军事报告显示,现代战争中,后勤分散化已成常态,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分析过,海湾战争后,物流链的脆弱性让大国更偏好小规模机动。 这不是巧合,而是科技逼的,卫星和无人机随时盯着,集中运输等于自杀。经济因素也掺和进来,维持大部队的成本高得吓人,联合国数据表明,当前冲突中,后勤开支占总费用的六成以上,谁还愿意赌上家底搞旧式会战?

情报系统的飞跃是另一个大杀器。二战时代,双方情报有时间差,指挥官靠侦察兵或间谍传消息,往往延迟几小时甚至几天,这给秘密调兵留了空间。 比如诺曼底登陆前,盟军用假坦克和无线电骗德军,成功蒙混过去。现在,天上卫星每分钟扫一遍地面,热成像捕捉车辆痕迹,无人机低飞记录影子动静,一有异常,数据秒传指挥中心。 火炮或导弹立马锁定,几分钟内砸下来。在俄乌前线,这场景太常见了,一队坦克刚停下,士兵还没来得及检查装备,爆炸就来了,泥土飞溅,碎片到处是。 集结千人部队?那简直是找死,精确打击直接瓦解编队。维基百科和军事历史分析指出,冷战后情报科技革命,让偷袭几乎不可能,北约报告称,现代战场上情报延迟已从小时级降到分钟级。

这变化不光是技术,还影响战术,大部队移动慢,易暴露,留下痕迹招致毁灭。全球和平指数报告显示,冲突国际化增多,92国卷入境外战争,情报共享让大规模行动更难保密。想想伊朗-伊拉克战争或印巴冲突,都没二战那种巨型会战,因为情报网太密,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住。经济上,情报系统投资巨大,美国国防预算中情报占两成,这让穷国更难跟上节奏,战争趋向不对称,小队游击取代大军对垒。 火力投射的速度和精度彻底颠覆了旧模式。二战中,空军得派多架飞机反复轰炸,命中率靠运气和天气,现在数据链把传感器和发射平台连起来,侦察机一拍,坐标直达导弹车,操作员点个键,武器就飞出去了。 这样的协同,让小单位发挥大作用,无需万人阵列。一巡逻队发现阵地,确认后火箭弹雨点落下,敌方阵地瞬间崩盘。 大部队反而吃亏,移动迟缓,易被追踪。Reddit军事讨论区里,专家提到,一战后火力进化从线式到点式,减少了大规模需求。 全球和平愿景组织数据,2023年战场死亡16.2万,多来自精确打击,不是肉搏。核威慑加码,冷战时美苏多次克制,避免直接碰撞,现在核武器悬头顶,谁敢轻易升级?经济纽带紧,供应链跨国,开战断裂工厂停产,失业潮涌。 精确武器放大杀伤,一导弹抹平营地,人数优势变负担。战场强调机动,高精度工具主导,小队快速转移,电子干扰屏蔽信号,摒弃密集对抗。Quora回答总结,现代战争像臂力赛,不是摔跤,技术取代人力。

0 阅读:1004

评论列表

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

5
2025-08-06 22:13

纸上谈兵各抒己见,掌握制空权的一方稳打稳扎调兵遣将,核心就是空军混战夺取制空权,指的是大规模空军混战,海军混战

用户79xxx94

用户79xxx94

1
2025-08-06 17:15

无人机,机械狗,机械虎要毛后勤,

用户15xxx65 回复 08-07 00:24
不用充电!😏😏

猜你喜欢

飞鱼说世界

飞鱼说世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