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一女子丈夫生病住院,她跟一男性村民借10000元应急,钱借到手后,她打了借条,千恩万谢地离开。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女子都不还钱,男子上门讨要,女子却说借条上的名字,和她身份证上的不一样,钱不是她借的! 7月12日,史记书韵报道了一起借钱不还的奇葩事例。 "这钱明明是你借的,十年前写的借条,现在说不认就不认?"安徽淮南凤台县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村民老张(化名)攥着一张泛黄的借条,气得手直发抖。 十年前,同村的李梅(化名)因丈夫突发重病急需手术费,哭着向他借了1万元救命钱,当时还郑重其事地写了借条,按了手印。 可十年过去,当老张上门讨债时,李梅却指着借条上的名字说:"这不是我身份证上的名字,这钱不是我借的!"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老张彻底傻了眼。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好心借钱救急,如今却成了对方抵赖的"漏洞"。 更让他心寒的是,李梅不仅拒绝还钱,还理直气壮地说:"法律讲究证据,借条上的名字对不上,你就告不赢我!" 愤怒之下,老张一纸诉状将她告上法庭,而这场官司的判决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事情要追溯到2012年,李梅的丈夫突发重病,被紧急送往县医院抢救。 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高昂的治疗费让这个普通农村家庭陷入绝境。李梅四处借钱,最终找到同村的老张。 老张为人厚道,刚卖了粮食手头宽裕,见她哭得伤心,二话不说拿出1万元现金。李梅当场写下借条,并按了手印,以示诚意。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张借条上——李梅写的是自己在村里常用的"小名",而非身份证上的正式姓名。 在农村,这种现象很常见,村民之间借钱、记账,往往习惯用乳名或绰号,大家心照不宣,从没想过会因此产生纠纷。老张当时也没在意,随手把借条收了起来。 刚借钱的那些年,老张知道李梅家刚缓过来,没急着催债。后来,他儿子结婚要盖新房,老张才上门提了两次,李梅每次都推脱"再等等"。 一晃十年过去,老张的儿子要买车,家里资金紧张,他再次找到李梅,没想到对方直接翻脸:"借条上的名字不是我,这钱我不认!" 老张彻底懵了。他这才仔细看借条,发现上面的确写的是李梅的乳名"李小花",而非她身份证上的"李梅"。 他找村支书和邻居作证,大家都说村里人一直叫她"李小花",红白喜事的礼金簿上也是这么写的。可李梅咬死不认,坚称"法律只认身份证上的名字。 无奈之下,老张将李梅告上法庭。一审时,法官调查发现,李梅在村里长期使用"李小花"这个名字,村民的证言和村里的账本都能证明这一点。 尽管借条上的名字与身份证不符,但结合其他证据,法院认定借款事实成立,判决李梅偿还1万元本金及利息。 李梅不服,提起上诉,并同意做笔迹鉴定。二审法院委托专业机构比对借条字迹和李梅在法庭上的签名,结果显示"倾向认定为同一人书写"。 再加上村民的证词和李梅在庭审中前后矛盾的陈述,法院最终维持原判,认定李梅就是实际借款人,必须还钱。 小双点评:法律可以判赢官司,但判不回人心。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公正,也给了那些试图钻空子的人一个警示——诚信,才是人际交往中最硬的"借条"。 老张的1万元或许能要回来,但李梅失去的,是村里人对她的信任。正如网友所说:"借钱看人品,还钱看良心。法律能帮你讨回钱,但讨不回那份曾经的情义。" 那么,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如何处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河南,一女子和男子同居,怀孕后男子给女子26.6万彩礼,又花了26290元买了三
【20评论】【31点赞】
陈建
十年前,同村的李梅(化名)因丈夫突发重病急需手术费,哭着向他借了1万元救命钱,当时还郑重其事地写了借条,按了手印。为什么不对比手印?多简单的事儿,还写这么大篇文章。
黎明·朝阳
狼心狗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