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吃中国饭!”1994年,村上春树到访中国,在接待人员给他提供用餐时,他却毅然拒绝,并转身吃自己带的日本罐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句话的背后却承载了巨大的秘密...... 村上春树站在中国餐馆的包厢里,鼻尖萦绕着糖醋排骨的甜香与烤鸭的油脂气,满桌菜肴冒着热气,接待人员正笑着介绍每道菜的典故,他却慢慢从背包里取出一罐鲭鱼罐头,指尖捏着拉环时微微发颤。 这是 1994 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的场景,后来被许多人议论 —— 这位写过不少中国元素的作家,为何连一口中国饭都不肯碰? 答案藏在他少年时的一个傍晚,父亲村上千秋坐在廊下,借着夕照擦拭一把旧军刀,那是村上第一次鼓起勇气问起父亲年轻时的事,父亲沉默许久,才说起 1938 年作为辎重兵在中国的经历。 他没细说具体做了什么,只提到 “见过太多不该见的”,说罢便把军刀重新入鞘,刀身碰撞的脆响,像一根针,扎进了村上的心里。 真正的刺痛在多年后到来,村上在大学图书馆翻到一本旧史料,里面记载着日军辎重部队在战局吃紧时的所作所为 —— 强征民夫、抢夺粮食,甚至参与处置战俘。 他拿着史料回家质问父亲,父亲坐在榻榻米上,目光落在窗外的樱花树上,淡淡地说:“那时的兵,谁又能完全干净呢?” 这句话让村上彻夜未眠,他在日记里写:“原来我身体里流的血,早就带着洗不掉的印记。” 从那以后,有些东西在他身上悄悄变了,他和父亲的关系渐渐冷了下来,从偶尔争吵到彻底不联系,整整三十年。 他结婚后和妻子说,不想要孩子,“不能让这血脉再传下去”,妻子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轻轻点了点头,再后来,他成了作家,写过酒吧里的爵士乐,写过街角的猫,却总在深夜对着空白稿纸发呆,怀疑自己有没有资格握笔 —— 那些文字里,会不会也藏着父辈的阴影? 这种怀疑最终变成了写作的动力,他开始在故事里解剖那些阴影。《奇鸟行状录》里,有个角色总在梦里回到 “满洲” 的战场,手里的铁锹沾着黑土;《海边的卡夫卡》中,虐猫的艺术家眼里总闪着一种熟悉的狠劲;《1Q84》里的父亲,更是被写成了被暴力裹挟的怪物。 他说,这些不是凭空编的,是从父亲沉默的眼神里、从史料的字缝里,一点点抠出来的。 最让人震动的是《刺杀骑士团长》,书里直接写到了南京,写到那些被掩盖的数字,有日本右翼骂他 “卖国”,说他故意讨好中国读者,他在一次演讲里回应:“我只是把看见的写出来而已。” 台下有人扔矿泉水瓶,他弯腰捡起,继续说:“忘记比仇恨更可怕。” 他对中国的情感,始终是矛盾的,拒绝中国菜,却在书里写过神户华人小学的午后阳光;不怎么谈论政治,却在钓鱼岛争议时说 “事实比立场重要”;父亲的军刀还在老家的壁橱里,他却在采访里说 “鲁迅的文字比很多日本作家更懂人性”。 有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想了想说:“就像面对一道伤疤,不能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能总用手去抠它。” 2019 年,他出版了《弃猫》,第一次完整写了父亲的故事,书里说,父亲临终前,他去医院看过一次,父亲已经说不出话,只是拉着他的手,指了指床头的佛经,他在书的结尾写:“和解很难,但至少可以不再逃避。”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他也总在作品里直面战争,写广岛的废墟,写被征兵的少年,哪怕被骂 “抹黑日本” 也不停笔,或许对他们来说,承认历史不是自虐,而是为了让那些阴影,不再变成下一代的枷锁。 村上春树现在还是不怎么吃中国菜,去中国时依旧带着罐头,但他的书被翻译成中文,摆在很多中国书店的架子上,读者在那些故事里,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日本作家的挣扎,还有一个人面对历史时,能有的勇气和诚实。
“我不吃中国饭!”1994年,村上春树到访中国,在接待人员给他提供用餐时,他却毅
墨魂
2025-08-06 13:43: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