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数字赋能,让莒州文物焕发新彩——莒县博物馆文化活化实践行
7月流火,“青衿逐光”实践队再赴莒县,将目光聚焦莒州博物馆,以“文物数字化活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10天的深度实践。这座藏有1.2万件文物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正通过青春智慧,让沉睡的历史遗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队员们首先对博物馆13个展厅进行系统调研,发现7个专题陈列虽脉络清晰,但部分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器皿、商周青铜礼器的展陈仍停留在“标签+实物”的传统模式。针对此,团队结合数字技术专业,提出“三维莒博”方案:用激光扫描技术为蛋壳黑陶杯建立毫米级数字模型,观众扫码即可360°观察器壁上的冰裂纹;为商代青铜方鼎开发AR导览,通过手机镜头能看到虚拟“铸鼎工匠”演示范铸法流程,该方案已进入试点阶段。
在历代石刻厅,汉画像石的保护与传播是队员们关注的重点。这些刻有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的石质文物,部分因风化出现线条模糊。队员们借鉴文物保护前沿技术,建议先用多光谱成像记录现存纹样,再用AI算法修复残缺部分,生成“虚拟补全”影像;同时设计“画像石拓片数字库”,将拓片图案拆解为可商用元素,供乡村手工作坊开发文创,此建议获博物馆与县文旅局联合采纳。
针对博物馆互动体验不足的问题,队员们策划“青少年文物工坊”活动。在周末组织乡村学生走进博物馆,用3D打印笔复刻迷你版玉琮,通过拼图游戏还原莒国青铜器纹饰。参与活动的桑园镇学生李媛说:“原来博物馆里的石头上,藏着这么多故事。”这种体验式教育,正让文物知识从展厅流向乡村课堂。
实践中,队员们还发现博物馆与乡村文旅存在衔接断层。为此设计“文物IP下乡”计划:选取馆藏的战国铜剑、汉代陶楼等标志性文物,制作简化版图案模板,免费提供给乡镇民宿、农家乐用于装饰;开发“莒博寻宝”小程序,游客在乡村游览时扫码答题,答对可兑换博物馆文创,推动“观展—乡村游”闭环形成。
从三维建模到IP转化,队员们的实践让莒州博物馆的文物不再仅是静态展品,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消费的“源头活水”。正如博物馆馆长所言:“这些年轻想法,让千年莒国的文明火种,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