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瘠民贫的西夏,靠什么神兵利器,在强敌环伺中支撑200多年的? 在那个骑兵决定战争走向的时代,西夏的地理位置就是它最大的恩赐。 史书里“党项马最多”的说法一点不夸张,甘青马、河曲马这些西北良马,膘肥体健,耐力惊人。 不过,有好马只是第一步,西夏人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把养马这件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用一套近乎苛刻的制度来确保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在法典《天盛律令》里,规定细致到让人咋舌:“官牧场之马,不好好养育而减食草者,计量之,比偷盗法加一等。” 马养瘦了要挨板子,病了得赶紧派兽医来治。 正是这种较真的管理,让西夏能源源不断地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 这支部队能够“忽尔点集,并攻一路”,实现快速机动,连宋朝人都不得不承认,在山地溪谷里奔袭,“中国之马不如也”。 有了好马,骑在马上的人也不能含糊。 西夏对武器装备的打造,同样采取了国家级的标准化管理。 官方设有铁工院、木工院,连锻造中的铁料损耗都量化到了极致:造普通铁器,一斤铁料允许损耗八两; 造精细铁器,允许损耗十两;而到了刀剑枪刃这类精锐兵器,则要求一斤铁料损耗不能超过十一两。 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为西夏打造精良的兵器奠定了基础。 而制度的背后,是当时领先的冶金技术。 西夏工匠早已熟练掌握“淬火”和“回火”这两项关键工艺。 简单来说,一冷一热,就把钢材的脾气彻底改造了,既有极高的硬度又不失韧性。 在这种技术加持下,“夏国剑”横空出世,其锋利坚韧赢得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大文豪苏东坡对它爱不释手,宋朝皇帝也以佩戴夏国剑为荣,甚至在危急关头当作信物赐给大臣。 进攻有神兵,防御更有奇甲,西夏工匠还掌握了一门更绝的“冷锻”工艺。 他们竟能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对厚重的铁片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反复捶打,直到铁片厚度减少三分之二才算合格。 这种工艺锻造出的铠甲,甲片上会留下一个“隐然如瘊子”的节点,因此得名“瘊子甲”。 其成品“铁色青黑,莹彻可见毛发”,防御力达到了“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的惊人水平。 不过,西夏人厉害的地方,不光是会自己埋头造东西,还特别擅长“拿来主义”。 他们从宋朝引进了威力巨大的脚踏式重弩“神臂弓”,还创造性地为其配备了杀伤力更强的“三刃箭”。 对于攻城,他们则把中原的投石机小型化,改造成可以架在骆驼背上机动发射的“旋风炮”。 他们甚至还引进了火药技术,造出“火蒺藜”这类武器,在守城战中曾让夜袭的蒙古军队吃尽苦头。 所以,西夏的生存奇迹,并非依靠某一件“神器”。 它真正的神兵利器,是这个集自然资源、严苛制度、核心技术、开放引进和战术创新于一体的高效军事体系。 这个体系将一个地瘠民贫的国家,武装成了一个让任何对手都头疼的硬骨头。
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
【148评论】【112点赞】
渺小而平凡
铁鹞子+泼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