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以色列内阁22名部长全票通过解雇总检察长加莉·巴哈拉夫-米亚

冷冻国际 2025-08-07 10:30:11

2025年8月4日,以色列内阁22名部长全票通过解雇总检察长加莉·巴哈拉夫-米亚拉。

投票过程仅持续20分钟,总理内塔尼亚胡因“利益冲突”缺席——他正是巴哈拉夫-米亚拉负责起诉的腐败案被告。

解雇理由看似程序化:司法部长亚里夫·莱文指控她“系统性阻挠政府决策”,包括阻止解雇国内安全局长等行动。

但未等行政命令生效,最高法院在55分钟内紧急冻结该决定,禁止任命继任者,并宣布总检察长的法律意见继续有效。

这种政府与司法机构的极限拉扯,将以色列拖入前所未有的宪政危机。

解雇程序始于2025年3月,但政府遭遇了制度性阻碍。

根据1997年《沙姆加尔委员会报告》,解雇总检察长需满足四项条件之一:渎职、健康问题、涉刑事指控或与政府严重对立导致无法合作。

当独立审查委员会拒绝建议解雇后,政府于6月单方面修改规则——新规允许司法部长直接组建内阁部长委员会推动解雇。

巴哈拉夫-米亚拉在致内阁的公开信中揭露本质:“这是移动球门柱的游戏。他们先制定规则,发现赢不了就重写规则”。

更关键的是,作为内塔尼亚胡受贿案的主控官,她的去留直接影响总理是否面临司法追责。

解雇令被冻结后,司法部长莱文宣称将无视最高法院裁决:“内阁已达红线,不可能接受法院强加一个我们不信任的总检察长”。

通讯部长什洛莫·卡希更直言其部门将“不再理会”她的法律意见。

2023年,政府推动削弱最高法院否决权的司法改革,引发持续数月、超50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抗议。

许多分析认为,这场政治动荡削弱了以色列应对哈马斯突袭的能力。

而今旧戏重演,司法部长直接煽动内阁抵制司法裁决,使权力制衡机制濒临崩溃。

内塔尼亚胡政府一边强调“法治”,一边试图瓦解法治根基:

选择性执法争议:总理指控巴哈拉夫-米亚拉对反对派“网开一面”,却回避自己因受贿、欺诈和背信被起诉的事实;

程序工具化:当原有解雇程序行不通时,政府直接修改规则确保结果;

拒绝司法审查:莱文暗示不服从最高法院裁决,破坏司法终局性原则。

这种矛盾印证了监督组织“优质政府运动”的控诉:政府试图将总检察长职位“彻底政治化”,使其从法律守门人沦为执政联盟的橡皮图章。

危机爆发48小时内,超过15,000名以色列公民联署请愿支持总检察长,抗议者连续三晚在其住所外集会。

联署书直指解雇程序“非法且史无前例”,而内阁所谓“全票通过”实为执政联盟垄断席位的结果——反对党成员根本未获参与资格。

耐人寻味的是,巴哈拉夫-米亚拉本人始终拒绝出席解雇听证会。

她引用最高法院7月18日的裁决强调:任何解雇决定必须经过司法审查。这种对程序正义的坚持,与政府“结果优先”的行事逻辑形成残酷对照。

这场危机撕开了现代治理的迷思:法律条文不等于法治精神。当权者可以一边援引法律条款解雇检察官,一边架空司法审查;一边高举“民主授权”大旗,一边扼杀权力制衡机制。

野蛮部落的规则靠长老权威维系,现代国家的规则靠制度制衡守护。

而当以色列政府公然宣称“无法接受不合作的检察官”时,无异于承认其眼中的“法治”仅是顺我者昌的遮羞布——毕竟真正的法治,恰恰需要容得下说“不”的守门人。

最高法院的临时冻结令有效期仅30天,最终裁决将于9月4日前公布。

但无论结果如何,以色列已付出沉重代价:当民众目睹司法部长公开挑战司法权威,当政府为解雇检察官不惜改写规则,所谓法治社会,不过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袍。

法律能约束弱者,却总在强者面前弯腰。

0 阅读:902
冷冻国际

冷冻国际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