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说中国造原子弹: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元帅听闻后的回复让

吴术说史 2025-08-07 13:04:25

1963年,金庸说中国造原子弹: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元帅听闻后的回复让人大吃一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正经历着内外交困的艰难岁月,国际环境阴云密布,美苏两大阵营虎视眈眈,国内经济尚未走出自然灾害的阴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香港《明报》创始人查良镛(笔名金庸)与开国元帅陈毅之间,爆发了一场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激烈争论。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963年秋天,当时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不仅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还销毁了核技术资料,临走时撂下狠话:"二十年都造不出原子弹的穷光蛋,不如省下钱给百姓做裤子。"

这种言语传回国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在记者会上拍案而起:"就算当了裤子,也要搞出核子!"

这番豪言壮语传到香港后,金庸在自家创办的《明报》头版刊登了《要裤子不要核子》的社论。

这位以武侠小说闻名的文人用辛辣的笔触写道:"几颗袖珍原子弹能吓唬谁?苏联人当年在苏伊士运河被吓退的狼狈样,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算了一笔经济账:造原子弹的钱足够全国百姓每人多做两条棉裤,与其搞这种中看不中用的"铁疙瘩",不如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文章在香港引发轩然大波,《文汇报》《大公报》等左派报纸立刻群起攻之,有人骂金庸是"美帝走狗",还有人给他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但金庸反而越战越勇,连着在《明报》写了十几篇社论,从历史教训说到国际形势,甚至搬出爱因斯坦反对核武器的言论来佐证观点。

最激烈的时候,他公开呼吁陈毅应该为"穷兵黩武"的政策引咎辞职。

北京方面,陈毅元帅的反应出人意料,当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准备组织文章反击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却摆摆手:"查先生想让同胞有裤子穿,说明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嘛。"

他主动在记者会上修正自己的说法:"光有核弹没裤子打不了仗,光有裤子没核弹保不住家。咱们既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也要让帝国主义不敢欺负人。"

这番表态传到香港,金庸在办公室里盯着报纸看了足足半小时,他后来在自传里承认,当时确实被陈毅的胸襟震撼了。

不过嘴硬的文人还是在新一期《明报》上写道:"元帅的觉悟值得敬佩,但核武器的罪恶本质不会改变。"直到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腾起蘑菇云,这场持续一年多的笔墨官司才悄然落幕。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明报》编辑部陷入尴尬的沉默,金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天,最后还是在头版刊登了祝贺消息,不过依旧固执地加了个尾巴:"望我国政府带头倡导全面禁核"。

有意思的是,当有记者问陈毅如何看待这个"添堵"的尾巴时,老帅哈哈大笑:"查先生这是怕咱们骄傲呢!"

二十年后,金庸受邀访问北京,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望着长安街车水马龙的景象,他突然对陪同人员感慨:"当年要是真听了我的馊主意,现在怕是连做裤子的布料都要看别人脸色。"

这话传到领导耳朵里,特意在接见时打趣:"查先生,现在咱们既有原子弹,老百姓的裤子也够穿了吧?"

历史证明,当年的抉择充满智慧,正是有了核武器的保驾护航,中国才能在后来几十年安心搞建设。

如今走进北京军事博物馆,还能在"两弹一星"展区看到陈毅元帅那句名言的原稿复印件,而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文献库里,《明报》那些泛黄的社论依然静静躺在档案架上。

两种声音交织成的历史回响,至今仍在提醒后人:强国之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0 阅读:42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