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样的外卖才配收我的打包费我有补充观点:打开外卖袋的瞬间,蕞膈应的不是菜少了

啊书芹评汽车 2025-08-07 18:31:22

只有这样的外卖才配收我的打包费我有补充观点:打开外卖袋的瞬间,蕞膈应的不是菜少了半勺,是看到个薄得透光的塑料袋,账单上却躺着3块“打包费”——这哪是收费,分明是给“空气包装”交了智商税。

消费者真不是抠搜这点钱。古茗那铁勺厚实到能洗了反复用,有人说“这打包费花得像买了个餐具”;13块煲仔饭送砂锅配长筷,评论区全是“这钱掏得心甘情愿”。你看,大家认的是“价值能见度”:防漏餐盒救了白衬衫不沾汤,可复用保温袋省了塑料袋,国风餐盒让泡面吃出仪式感——这些是“包装增值”,不是“包装抢劫”。

但现在多少商家在玩“包装通胀”?批 发0.33元的餐盒收2块,成本0.6元的保温袋卖4块,更绝的是13块奶茶配个塑料袋就敢收4块打包费。这哪是覆盖成本,是把打包费当成“利润海绵”,吸走满减券的水分,填补平台抽佣的窟窿。蕞气人的是“拆零薅羊毛”:烧烤每串收1毛,最后全塞一个锡纸袋里;选个微辣还要付“辣度定制费”,这操作比抢钱还难看。

说白了,大家反的不是打包费,是“无价值收费”。就像有人说的:“3块换砂锅我乐意,3毛塑料袋收3块,这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搓圆捏扁。” 平台该管管了,比如给打包费设个“天花板”,超过订单15%就亮红灯;商家也别耍小聪明,包装是服务的脸面,不是薅钱的工具。

等哪天,打包费不再是藏在账单里的“刺客”,而是印在包装上的“品质勋章”——消费者看到收费就知道“这包装真有用”,那才算摸到了做生意的门道。

0 阅读:0
啊书芹评汽车

啊书芹评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