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开展县城城市设计,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品质之城、未来之城,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博罗印象百强县城
博罗县隶属惠州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位于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交汇处,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的全国百强县和全国文明城市。
作为岭南四大古县之一,博罗自秦代(公元前214年)置县至今2200余年,文化底蕴深厚,客家民俗、东江纵队红色文化、罗浮山葛洪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苏东坡曾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境内生态资源丰富,东江纵贯全境,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罗浮山(十大道教名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2.24亿元(全省县域首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正加速打造成大湾区产业新高地。
总体部署发展思路
作为引领区链接湾区的重要门户,博罗围绕“优格局、塑文脉、兴产业、惠民生”四大方向,坚持“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加快功能布局和空间优化”总体部署,依托山水格局与历史文脉,遵循“东部提质、西部扩容”发展思路开展城市设计、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东部提质(旧城改造)聚焦县城实施“古城提质、城东融惠、南创聚势、北郊兴韵”四大行动;西部扩容(新城建设)依托石湾-园洲两个省级中心镇的产业基础与山水禀赋,建设产城融合型县域副中心。近期已落地项目18宗,合计投资额约35亿元;谋划项目15宗,合计投资额约36亿元。
博罗县城城市设计示意图
东部提质古韵新生
(1)北郊兴韵
依托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缚娄文化为核心,规划建设“缚娄山水”郊野公园,构建“山为屏、水为脉、田为底、村为核”的生态格局,重点打造五大主题村落和四大特色游线,形成县城的“靠山”和“生态后花园”。
设计采用轻介入、低影响的建设模式,维育生态本底。结合榕溪沥与乡村道路,构建慢行环线系统,打造可登山探绿、可入田望野、可择水而居、可品文游村的魅力空间。规划延续岭南文脉,建筑形制承袭传统,采用本土建材,既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又践行生态可持续理念。依托梅林村百年乌榄林,规划林荫步道、科普展示与游憩空间,实现古树保护与乡愁文化传承。
郊野公园规划总投资约3.72亿元,其中,莲湖村缚娄文化馆已建成,总投资1490万元,占地约2.8公顷,成为文化展示与旅游服务核心节点;杨村坑节点通过文化赋能与环境提升,实现历史传承、生态优化与经济增收的多重效益。
(2)古城提质
博罗古城有1500多年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了“三街六十四巷”城市肌理,坐拥葫芦岭贝丘遗址、周恩来革命演讲旧址等历史遗迹,文化底蕴深厚。本次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综合保护、有机更新”原则,规划整合古城文旅资源,以“四共理念”为引领,保护活化古街古巷,利用传统建材和工艺,推进十字街、粮仓文创园等改造建设,实现古城风貌重塑与文化品质提升。
规划以文化赋能为核心理念,系统整合博罗非遗、民俗、建筑、饮食等文化资源,通过创新业态植入与场景营造,激活古城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打造富有"烟火气"的活力街区。在空间设计层面,采用"针灸式"手法,提炼广府与博罗文化基因,从建筑细部、街巷肌理到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性风貌管控,实现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通过打造沉浸式古城新场景,实现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交融、社区焕新与景区升级共生、传统文化与创新产业共荣,构筑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功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博罗县统筹协调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力量,引入县属国企建工集团统筹负责古城改造的投资建设运营,采用专项债、政策性贷款与自有资金相结合的多元融资模式,将子项目分类包装并精准匹配融资渠道。目前,已完成投资7.9亿元,革命演讲旧址、金银湖水上连廊已完工,葫芦岭下的银湖路已通车,葫芦岭停车楼主体封顶。2025年计划完成县城老中医院片区配套提升项目、老城粮仓综合改造项目、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升级改造(二期)工程等项目。
(3)东部融惠
城东片区区位优越,20分钟可达惠州市区,15分钟可达赣深高铁惠州北站,周边建有博罗县体育中心、东山森林公园、哈施塔特文旅小镇等,且建筑密度较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计划引进科创中心、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服务配套,激活42万㎡生态空间,形成集研发、科创、休闲于一体的创新活力区,打造县城东部核心,与惠州市区实现同城化发展。
规划通过打开哈施塔特小区天然内湖封锁,以湖体200米面宽的小切口控制,拓展延伸为1300米的活力界面,不仅将现有土地价值进行叠加放大,同时实现商务区、景区的功能互补。并且对片区公共设施进行整合提升,创造性提出联通东山省级森林公园、县体育中心、哈施塔特湖长达12公里的观山连湖主廊,打破了现状设施独立封闭的使用体验,缝合并重塑了县城东部的生态格局。同时,规划提出了以特色的生态聚落打造县城现代服务产业中心,基于青年职工、地域文化因素,制定现状村庄的适应性开发方案。
(4)南创聚势
该片区位于东江以南,建有大型社区,有江南大道连通东莞,惠肇高速设有出口,交通较为便利,且空间基础良好、有连片开发的土地。博罗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与深圳福田建立“五同”模式(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共建现代产业园,打造博深科创新城。规划从”产业兴城、韧性生态、产城融合、微笑出行”四个策略出发,注重山水林田河城多类要素的协调交织,生产、生活特色服务空间的营造,努力打造“产业高地、生活福地”。规划坚持以“产城人”融合发展,通过产业交互空间的创新营造与智慧服务平台的共享共建,构建“创新引领、生态赋能、人文共生”的都市型产业载体。同时,基于龙头企业、大中小型企业差异化的落位诉求,针对性设计研发创新单元与生产智造模块的弹性组合方案,确保空间配置与功能需求精准匹配。目前博深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引进智嘉泰电子等重点企业。
西部扩容新城建设
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博罗县统筹考虑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政策机遇和土地资源,将省级中心镇、工业重镇石湾-园洲联合打造县域副中心。县域副中心地处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最南端,坐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与引领区三极交汇的黄金区位,总面积192.11平方公里。规划统筹城、产、人的关系,大力推动省级惠州博罗产业园区扩容提质增效,打造57.4平方公里的产业主平台;参考借鉴雄安新区等地做法,先行打造23.5平方公里起步区。
县域副中心城市中轴效果图
规划以“生态导向、创新发展、民生为本、高效精细、改革创新、资源整合”为原则,以“引湾区活水、增罗浮活力”为核心思路,力争将副中心打造成为珠江东岸创新产业高地、引领区综合服务中心、现代化生态智慧城市标杆,与县城、长宁镇形成“三足鼎立”的城市新格局。规划聚焦县域副中心起步区,以“通山达水、蓝绿筑底、一水八脉、双心极聚”的功能结构,谋划十大节点项目,涵盖产业邻里社区、科创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大型商业综合体、广大附中博罗实验学校(完全中学)、创新服务中心、十字型主干道、高品质未来社区、第四代住宅及中央公园。
规划锚定“山与水”“田与村”“产与城”三大生境关系纽带,围绕“润绿脉”“延文脉”“兴城脉”三项核心策略聚焦城市营造。秉承“生态润城”理念,以沙河生态廊道为核心轴线,以蓝绿为底色,疏通城市生态“毛细血管”;培育智慧化、生态型的新型产业园区集群,通过有机更新实现产城新质融合;构建低碳智慧、层级分明的慢行体验走廊,打造“活”起来、可感知的公共空间,建设会呼吸的生态型城市。
具体实施上,规划围绕交通、基础配套等谋划县域副中心重点项目45宗,总投资410.77亿元。其中起步区项目26宗,总投资283亿元(政府投资122亿元,企业投资161亿元),目前开工9宗,完成投资40亿元。
服务配套方面,广大附中博罗实验中学已经在动工、2026年9月投用;商业综合体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9月动工;第四代住宅、城市客厅正在加快建设;黄巢墩大道、和安大道也在加快推进,将构建其起步区“十字型”路网骨架。正在引进省名医院合作建设三甲医院。未来还将加快启动中央公园、甲级写字楼等配套建设。
交通设施方面,博罗对东莞方向共有9条通道,通行能力严重不足,高峰期拥堵严重,亟需拓宽改造。计划在原有9条通道中保留6条,重建改建3座桥梁(石洲大桥、罗浮山大桥、石湾大桥)。另外,规划新建2座桥梁、1处高速互通。目前正在推进石洲大桥、园洲南互通2条通道建设,计划十五五期间启动4条通道建设。博罗对广州方向,正在加快推进惠肇高速、国道G324改造(青塘至增城交界段)。
长效管控共绘未来
博罗县基于片区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风貌分区管控:针对古城,制定明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及现代新时期不同建筑的风貌导则,明确建筑风格、材质及色彩标准;在县域副中心重点建立梯度式开发强度管控机制,严格约束建筑高度分区,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天际线。通过持续优化管控机制,博罗县将实现三大目标:科学管控建筑高度以维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精细实施风貌导则以守护历史文脉传承,创新优化空间布局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让每栋建筑都成为历史的注脚,让每条街巷都讲述时代的故事,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博罗县以“罗浮古邑·东江新韵”为蓝图,统筹“东部提质、西部扩容”发展路径,通过古城活化焕新千年文脉、产城融合激发湾区动能、生态营城守护山水本底,构建起“历史与现代交融、产业与生态共生”的城乡发展新格局。未来,博罗将持续深化“优格局、塑文脉、兴产业、惠民生”的实践探索,以精细化设计赋能城市品质提升,以创新驱动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独具魅力的“山水人文名城、活力产业新城”,让千年古邑再绽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