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让石刻说话:莒州博物馆汉画像石活化实践“青衿逐光”实践队再次聚

博速搞笑 2025-08-09 16:44:23

秦岭笑谈[超话]让石刻说话:莒州博物馆汉画像石活化实践

“青衿逐光”实践队再次聚焦莒州博物馆,此次以历代石刻厅的汉画像石为核心,开展为期10天的“石上史诗”活化实践。这些镌刻着莒地千年记忆的石头,正通过青春智慧焕发新生。

队员们逐件记录30余块汉画像石的保存状态,发现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等经典题材虽生动,却因解说单薄让观众难窥深意。结合历史学与美术学知识,团队为每块石刻制作“故事卡”:用白话译文解读画面场景,标注对应的莒国历史典故,如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与《史记》记载对照,让冰冷的石头变得有温度。

针对部分画像石风化导致细节模糊的问题,队员们引入数字修复技术。先用高分辨率相机拍摄石刻表面,通过计算机算法增强纹样对比度;对残缺的“乐舞百戏”图,参考同时期沂蒙地区画像石风格,生成合理补全方案,供修复专家参考。这些数字成果被制成触摸屏导览系统,安装在展厅后,观众停留时间延长近三倍。

为让画像石走出博物馆,队员们挑选10幅经典图案,设计成可用于乡村建设的元素:将“西王母宴乐”图简化为壁画模板,供乡镇文化墙使用;提取“龙纹”“凤鸟”纹样,开发成剪纸、刺绣半成品,供非遗工坊二次创作。桑园镇剪纸艺人王秀兰用这些纹样制作的作品,在市集上销量提升显著。

实践尾声,团队联合博物馆举办“石上莒国”青少年研学活动。乡村学生们不仅听队员讲解画像石故事,还亲手用拓印、泥塑等方式复刻图案。峤山镇学生张伟的泥塑《车马出行图》虽稚嫩,却让大家看到:当石刻文化走进乡土,便能在年轻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