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流感来势汹汹,吃一次药就能缓解?癌症早筛难如登天,“一管血”能揪出9种癌?从实验室到病房、药店,新药研发时间比行业平均速度快40%?这些听起来像“科幻剧情”的场景,正在南京悄然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就来揭秘:“救命药”为何在南京,频频问世?
第一重揭秘:全国前五!3年9款“救命药”
“今年流感季,抗流感新药济可舒有望进药房了。”南京征祥医药研发的新一代抗流感病毒药济可舒正加急生产。这款上个月刚获批的1类创新药,全病程只需口服一次,就能从根源上抑制流感病毒复制。这对秋冬季节容易被流感“缠”上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你可能不知道,“吃一次就管用”的背后,是新药研发的“极限突破”。业内常说,一款创新药的诞生要闯过“三个10”难关:10年时间、10亿美元、1/10成功率。征祥医药这款1类创新药,只用了6年就从实验室走到临床,速度让同行惊叹。
在南京,这样的速度并非个例。自2023年起,南京每年都有3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3年累计9款。要知道,1类创新药是指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历来被视为医药界的“塔尖”,也代表着中国药物创新的最高水平。
在这些“南京造”1类创新药里,藏着太多“第一”:
盐酸凯普拉生片,是首个中美双报的小分子创新药,直接开启了国际化临床开发;伊基奥仑赛注射液,靠“CAR-T细胞疗法”精准打击癌症,给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治愈希望;利厄替尼片,今年刚获批就给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南京的新药研发,正在诸多疾病领域撕开“治愈缺口”。
数据显示,近年来,在获批临床、临床试验、申请上市、批准上市的药品数量方面,南京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五。
第二重揭秘:基因+AI,南京科学家探索“破解生命密码”
“胰腺癌患者确诊时,80%已是中晚期。”江苏省人民医院蒋奎荣教授的话,道出了“癌王”的凶险。胰腺藏在腹腔深处,常规体检摸不着、看不见,早期症状几乎没有,等到腹痛、黄疸出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今年,蒋奎荣教授团队用一项南京技术,为破解这个困局带来了希望。南京世和基因自主研发的血液早筛技术MERCURY,仅需采集10毫升外周血,就有望“揪出”早期胰腺癌。
更值得期待的是这项技术的灵敏度。对胰腺癌的检测灵敏度达90.9%,尤其对常规筛查手段难以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阴性和胆红素正常的“隐形患者”,敏感性高达100%。
究其原理,就像“解码”:整合基因组学和AI大模型机器学习算法,通过AI算法分析血液里的游离DNA,再结合基因组学数据,构建多组学早筛模型,给身体做一次“基因CT”。
破解生命密码,这还不是终点。在南京,基因技术正和AI联手,把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寒武智元的实验室,AI算法正实时“绘制”着大脑活动图谱。这是他们研发的一套基于类脑组织芯片辅助人工智能解析的研究与开发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依托这个平台,我们能直接‘看见’药物对大脑的影响,就能精准锁定其中的有效成分,让筛选新药从‘大海捞针’变成‘按图索骥’。”寒武智元数据分析总监王楠说。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本”,而AI就像是破解密码的“超级翻译官”,让创新药研制从“盲人摸象”变成“精准打击”。基因+AI,正在悄然改变创新药的研发。
第三重揭秘:从实验室到病房、药店,谁在给创新“加速度”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要闯过无数关: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注册审批……哪一环“卡壳”,都可能让患者多等几年。但在南京,这个过程被按下了“快进键”。
更多药械化审评核查事项,“家门口”就能办。南京通过支持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南京分中心、江北新区分部和高淳工作站建设,构建起药品审评核查“一中心一分部一工作站”格局。
不只是审批更便捷,南京还搭建了一张促进创新药问世的“创新网络”:
去年12月,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挂牌运行,现已构建84亿元的资金支持体系,组建150余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接洽75所高校,遴选1300余项医药成果,促成37个项目转化;
全市超100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平台,覆盖新药研发全链条,让企业不用“四处找资源”;
还有今年又出台了相关政策,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再到支持重点品种做大做强等诸多方面,全方位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当然,对企业而言,更实在的还是给市场。2024年,南京发布了6批医保创新产品清单,83个新药直接进入医院采购。
从平均每年3款1类新药,到基因早筛、AI制药等新技术不断加持……南京的创新药研制,从来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为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秋冬季节怕流感的老人,病房里等新药的患者,还有期待癌症早筛普及的人群。
毕竟,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多快一天,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敏锐观察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陈震坤、原玲、洪云菊制图、编辑:张力伟主编:梁娜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