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账15亿,八年倒亏6万亿——中国高速公路的“亏损之谜”像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当车轮碾过收费站,电子屏跳动的数字背后,藏着怎样一本经济账? 中国高速公路的亏损根源首先扎在钢筋混凝土里。一公里平原高速造价约8000万元,山区则飙升到1至5亿元。 港珠澳大桥这类超级工程更将局部造价推至天文数字。这些钱75%来自银行贷款,一条百亿投资路段每年光利息就要偿还6.4亿,许多路段开通即陷入“收费即还息”的循环。 相比美国上世纪50年代趁低价建成公路网、联邦承担90%费用的历史机遇,中国在21世纪的建设成本天然高出数个量级。 运营这本账同样沉重。2019年全行业养护支出2378亿,重型货车碾压缩短路面寿命,南方水毁、北方冻胀让养护成本吃掉运营总支出的50%以上。 人力成本占比超30%,某路段配置200名收费员,实际车流仅需半数,体制性冗余推高支出。 更关键的是政策善意:节假日免费通行年减收200亿,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年减免500亿,ETC折扣再削去8%至12%收入。 这些惠民政策本质是全民共享的发展红利,却在账面留下缺口。 地理与经济的双重梯度进一步撕开裂痕。当东部干线日均车流8至12万辆时,西部支线仅有1.5至3万辆,青海某高速甚至日均不足千辆——年收入不够支付电费。 但中国坚持“县县通高速”战略,青藏线等民生工程明知亏损仍持续运营。美国则只修赚钱的路,车流量不足区域直接放弃。 这种差异恰是两国发展阶段错位的缩影:美国已完成路网建设进入维护期,中国仍在为区域协调发展超前投资。 再看美国的“免费盈利”魔术,实则是燃油税搭建的隐形收费站。美国车主每加仑汽油缴纳约18.4美分联邦燃油税。 相当于“开得越多交得越多”,年收千亿美元支撑路网。而中国燃油税仅占公路资金源的28%,远低于德国62%的比例。 这种模式虽降低通行门槛,却也带来副作用:美国公路因使用强度大且年代久远,路面状况普遍逊于中国。 穿透亏损迷雾,中国高速公路的战略价值远超账面数字。它像经济血管般输送养分:云南菜农的蔬菜经高速抵京,路费占售价18%却让农产品次日达; 快递运费25%至30%是路桥费,却支撑起全球最高效物流网络。8万亿负债虽折算人均5714元。 但由此激活的产业链价值早已渗透进每部手机里的即时物流、每个乡村的电商站点。 破局之路已在探索中。云南怒江大桥观光区年引流50万游客增收上亿,山东路基光伏板百公里年发电2亿度; 江苏用AI巡检车降养护成本25%,公募REITs将债务转化为市场化投资。这些实践正把混凝土路面变成能源、物流、数据的复合载体。 当车轮继续向前,中国高速公路的万亿账单终将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资产,在公益与市场的平衡中找到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资料:数说中国丨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2023-11-23 16:31·中国日报网
高速收费将大调整,“车牌付”即将来临,ETC或成过去。车牌付即绑定车牌号与支
【5评论】【2点赞】
总有刁民想害朕
都开电车了,以后哪来的燃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