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生产线,巴基斯坦真拿不走。因为上次把彩虹无人机参数给了土耳其,中国直接丢了六成中东订单。 巴基斯坦这次又开口了,想要引进中国歼-10CE战斗机的整条生产线,结果中方一句话都没回,这在以往的中巴关系中极不寻常。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军工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几乎是“全方位、无保留”的代名词,如今却在关键技术上突然“拉闸断电”,背后不是情绪,而是教训。 这一次,中国直接在8月10日明确表态:歼-10C生产线不会外迁,合作范围限于整机交付和后勤保障。 这不仅是对巴基斯坦的回应,更是对整个军火市场的一次宣示——中国技术,不能再轻易外流。 2018年,巴基斯坦为了换取土耳其的防空技术,将中国出口的彩虹-4无人机的飞控源代码和光电吊舱核心参数交给了土耳其。 仅仅18个月后,土耳其推出了性能极为相似的TB2“安卡-S”无人机。中东市场瞬间风向逆转,过去牢牢掌控的75%市场份额,只剩下不到三成。 彩虹无人机当年是中东战场上的“明星装备”,阿联酋、沙特、伊拉克都在用。但从2019年起,订单像潮水一样流向土耳其。 2023年初,埃及空军临时取消了与中方的采购协议,转头选择了俄罗斯无人机;2025年迪拜航展上,TB2更是直接在中国展台前“截胡”客户,沙特和阿联酋的订单就此易主。 这不是一两架无人机的损失,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坍塌。仅定制导弹配套一项,中国工厂就因订单取消损失了超过8000万元。 更严重的是,国际客户对中国军工技术的“保密能力”开始产生系统性怀疑。你出口的东西,只要一转手就能被仿制,那你的技术价值还剩下什么? 事情还没完,2023年到2024年之间,巴基斯坦再次将“枭龙”战机的KLJ-7雷达测试数据提供给土耳其,帮助其完善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战机——KAAN(前称TF-X)。 结果呢?土耳其拿着这些数据,迅速推出了性能与枭龙Block3极为接近的战机,直接抢下了印尼100亿美元的大单。 更夸张的是,沙特准备追加100架订单,总额可能高达200亿美元。而这些,本该是中国歼-35E的潜在市场。 技术一旦外泄,不只是产品被仿制,更是战略空间的丧失,这是中巴军工合作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信任滑坡”。 曾经被视为“铁杆盟友”的巴基斯坦,现在却成了中国军工最忌惮的“泄密风险点”。 所以这次,即便巴方再怎么表达诚意,中国也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7月15日,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新版《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将包括飞控系统、雷达算法等在内的军民两用技术全部纳入出口管制范畴。 这不是针对谁,而是彻底封堵技术外泄的制度“防火墙”。 与此同时,中国军工也在调整合作模式。不再搞“整套输出”,而是强调“深度合作+技术隔离”。 像歼-10CE战机,中国在巴建立的是区域性维护中心,只培训使用人员,不开放生产工艺。 所有操作系统都加装物理加密模块,台面上直接标注:“技术产权归中国所有”。你能用,但不能拆,更不能交给第三方。 沙特的“沉默猎手”激光系统也采用类似模式:只输出定制化指挥链路,不给源代码。 阿联酋的“翼龙-2”合作,只共享数据链使用权,核心代码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这种“用在你,命脉在我”的模式,才是未来中国军工的底线。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只是一次技术泄密那么简单,而是对整个中国军工出口战略的摧毁性警告。当图纸飞出国门,市场格局就会随风而去。 曾经,中国军工在国际市场上以“开放、合作、实用”著称,但现在必须加上两个字:防范。 不是不信任,而是信任过头的代价太大。巴基斯坦不是敌人,但也不该再是“技术黑洞”。如果连“铁杆盟友”都不自觉,中国只能自己立规矩。 技术安全,已成为不可动摇的铁律。战略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在共同守护底线的基础上,而不是情感绑架。 友谊可以交换,但核心利益不能妥协。未来的军工合作要的是体系共建、标准对接,而不是图纸满天飞。
巴基斯坦最近栽的跟头,不大,却真疼——把自家的枭龙战机技术教给了土耳其,想着拉兄
【4评论】【2点赞】
依旧de情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巴基斯坦就是伊斯兰化的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