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女性福利如何转化为企业的顾虑与歧视的理由?

“弹性工作制”、“超长带薪产假”、“母婴室标配”、“痛经假”……打开现在的招聘软件,这些女性友好的标签,几乎成了头部企业

“弹性工作制”、“超长带薪产假”、“母婴室标配”、“痛经假”……打开现在的招聘软件,这些女性友好的标签,几乎成了头部企业的标配,看上去一片繁荣。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数据更刺眼:女性在招聘中被隐形歧视的门槛越来越高,晋升到高层的比例依然低得可怜。

作为在人资和业务线都混过的老油条,我得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很多时候,这些福利越是慷慨,它们在现实中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束缚就越紧。它们不是助力器,而是精心包装的“天鹅绒手铐”。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拆解一下这背后的几层局。

1.经济账:善意的成本,总要有人买单

别天真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福利的本质是成本。

当一项福利(比如长达半年的产假)被写入制度,企业的第一反应不是关怀,而是核算。这半年的岗位空缺谁来顶?她的客户谁来维护?她回归时,还能不能跟上业务迭代?

这些成本和风险,企业不会自己吞下。它会干脆利落地把这笔账,提前算在招聘这个入口。

于是,“育龄未婚”、“新婚未育”成了简历筛选时最高危的词条。所谓的女性福利,在它生效之前,就已经先把一大批女性挡在了门外,这叫入职前的精准避险。

2.管理账:保护性的边缘化

好,你很优秀,成功入职了,那这些福利会保护你吗?

会的,它们会以一种保护性边缘化的方式。

一个团队领导在分配那个高压、高强度、高回报的核心项目时,心里会有这样的考量:小A是女性,刚生完孩子或在备孕阶段,这个项目要全球奔波且要熬夜,她或许需要稳定,这样就不让她去折腾了。

看,照顾就是这么自然地发生了。

你被体贴地移出了核心战场,去负责那些稳定但没前途的支持性工作。你拿到了准点下班的福利,却彻底失去了上牌桌和被看见的机会。

3.同事账:真空的压力转移

你休了长假,你的工作去哪了?

工作不会消失,它只会被转移。大概率是分摊给了你同组的同事,其中不乏其他女性。

当你的福利需要同事们用“996”来填坑时,你猜,等你回来,他们看你的眼神是欢迎还是提防?当一个“善意”的制度,最终变成了同事间的零和博弈,它就成了办公室宫斗的完美导火索。

制度请客,同事买单,最后尴尬的还是那个“享受福利”的人。

所以,你看懂了吗?

许多女性福利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让你飞得更高,而是为了让你安全着陆。它是一种合规性的风险对冲,是用关怀的姿态,换取你职业发展上的减速和让渡。

真正的女性友好,绝不是施舍给你几项特殊假期,而是敢不敢把女性和男性放在同一个竞技场上,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去提拔、去支付薪酬。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与其拿着那些安慰奖式的福利沾沾自喜,不如保持清醒:永远别用被照顾的欣喜,去交换被期待的权利。

在职场上,被期待(承担责任、创造价值)的权利,远比被照顾(享受福利)的优待,要珍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