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0亿播放量歌手遭音综淘汰

一首在音乐平台狂揽十亿播放的爆款歌曲,登上《中歌会》舞台时却遭遇滑铁卢——评委贺冰新打出的25分(满分50分),创下节目

一首在音乐平台狂揽十亿播放的爆款歌曲,登上《中歌会》舞台时却遭遇滑铁卢——评委贺冰新打出的25分(满分50分),创下节目开播以来的最低分记录。舞台上的观众随着旋律摇摆跟唱,评委席上的专业老师却冷脸按下否定键,这种割裂场景揭开了当下音综最隐秘的伤疤:当流量与专业评审短兵相接,究竟谁在定义"好音乐"?

数据时代的音乐民主化陷阱《再也没有》的创作者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征服了抖音红歌榜的旋律,会在专业评委耳中沦为"不及格作品"。这像极了一场音乐领域的"雅俗之争":网络平台用播放量、收藏数、分享率构建起大众审美的数据图谱,而学院派评委仍执着于音准、技巧、艺术性等传统标尺。贺冰新们给出的低分,本质上是对"流量即价值"逻辑的抵抗,但这种抵抗又显得如此苍白——当台下观众集体合唱时,专业评判与大众喜好已然形成对峙局面。

音综评委席的"身份政治"观察近年音乐综艺的评委构成,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科班出身者占比超七成。这些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的评审,对网络歌曲常带着天然的警惕。就像《中歌会》里发生的场景,评委更倾向给技术难度高的作品高分,而对旋律简单、易于传播的"口水歌"保持距离。这种审美取向导致的结果是:节目既需要网络歌手带来话题,又无法真正接纳他们的音乐属性。某位不愿具名的制作人曾透露:"我们邀请网络歌手时就知道他们走不远,但必须靠他们拉动前期收视。"

被流量反噬的行业悖论林志炫在《歌手2025》的遭遇同样耐人寻味。这位曾用《没离开过》征服无数听众的唱将,两场竞演后综合垫底出局。首场实验性改编《悟空》被批"用力过猛",次场回归经典《秋意浓》又被嫌"缺乏新意"——这种"进退皆错"的困境,暴露出音综对老艺术家的残酷规则:既要保持艺术格调,又得满足年轻观众的新鲜感。更讽刺的是,当马嘉祺等新生代凭借粉丝投票逆袭时,节目组默许了这种"流量优先"的淘汰机制,使得音乐竞技变成多方博弈的秀场。

评判体系的双重人格《歌手》系列音乐总监洪啸的发言颇具代表性:"观众的听歌习惯确实在变化,但这不该是淘汰实力派的理由。"这句话巧妙回避了核心矛盾:音综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不可能三角的平衡游戏。既要维护专业权威(靠评委),又要制造话题热度(靠流量),还得维持节目调性(靠实力派)。当GAI带着突破性的《故湘风》仍遭淘汰,当阿云嘎的"神级现场"不敌陈楚生的情怀牌,我们看到的是一套精分的评判体系——它永远能在需要时找到合适的理由,为每个淘汰结果自圆其说。

或许李宗盛在宁波演唱会的发问才是关键:"现在的歌手比拼的是谁的嗓门更大,难道是我们这些写歌的人没做好吗?"当十亿播放量都换不来评委的认可,当59岁的林志炫输给赛制而非对手,整个行业都该反思:我们究竟在为什么样的音乐买单?数据与专业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评委手中的打分板,或许早该刻上这个时代的审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