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发家史?还是败家史有意思!人类近300年惊心动魄的败家史

财富来得有多轰轰烈烈,去得就有多啼笑皆非。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勾勒出财富创造的蓝图时,大概不会想到,此后

财富来得有多轰轰烈烈,去得就有多啼笑皆非。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勾勒出财富创造的蓝图时,大概不会想到,此后三百年间,人类在积累财富与挥霍财富方面展现出的"天赋",竟如此不相上下。

强盗贵族的魔幻现实:从掠夺到挥霍

19世纪的美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实验场。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从一艘渡船起家,凭借"不卖船就开新航线挤垮你"的强硬手段,建立起航运和铁路帝国。他离世时留下的财富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1/87,按今天计算约合3.5万亿美元。

然而,巨大的财富往往在传承中开始变质。他的后代威廉·范德比尔特不仅公然宣称"公众该死",还耗费巨资建造了听涛山庄等数十座豪华宫殿。这些建筑规模之大,以至于很多房间从建成到转手都无人居住。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孙科尼利厄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竟然连这些豪宅的暖气费都支付不起,最终在贫寒中离世。曾经的美国首富家族,在短短三代人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富可敌国到一贫如洗的转变。

同样戏剧性的是铁路大亨杰伊·古尔德家族。这个靠操纵黄金市场、发行掺水股票起家的家族,到第三代传人富兰克林时,竟然将最后的家产——包括格伦伍德庄园和2000万美元信托基金——全部押注在一场棒球比赛上。当纽约巨人队最终排名垫底时,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家族也随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石油黑金与耳朵的代价:抠门引发的悲剧

如果说有些家族是因挥霍而败落,那么盖蒂家族的没落则源于过分的吝啬。石油大亨让·保罗·盖蒂积累的财富足以让他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但他的抠门也同样出名。

当他的孙子约翰·保罗·格蒂三世在意大利被绑架时,绑匪要求1700万美元赎金。老盖蒂竟然公开表示:"我有14个孙子孙女,如果现在付钱,以后我就要有14个被绑架的孙子孙女。"他甚至要求儿子向他借款支付赎金,并收取4%的利息。

这场僵持以绑匪割下人质的一只耳朵寄给报社而告终。最终支付的290万美元赎金,还不到老盖蒂当时资产的0.02%。这种冷酷无情的做法不仅导致家族关系破裂,也为这个石油王朝的最终没落埋下了伏笔。

数字时代的财富蒸发:从现实到虚拟的败家之路

进入21世纪,财富积累和挥霍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实业经济被互联网和虚拟经济取代,但人性中的贪婪和短视却丝毫未变。

伊丽莎白·霍姆斯用"一滴血检测"的谎言,从各路精英投资者那里骗取了94亿美元。她模仿乔布斯的黑色高领衫和低沉嗓音,精心营造"女版乔布斯"的人设,却最终在法庭上被揭穿。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香港富商林建岳的女儿林心儿,将1.8亿遗产全部投入当时火爆的NFT项目"无聊猿"。她在社交媒体上高调晒出自己的数字收藏,却没想到短短18个月后,这些曾经价值连城的数字图片就变得几乎一文不值。

FTX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的故事则更加现代。这个曾经被捧为" crypto救世主"的年轻人,一边宣扬"有效利他主义",一边挪用用户资金购买巴哈马豪宅、进行政治捐款甚至为自己的泳池铺上真金箔。当这个300亿美元的加密帝国在几天内崩塌时,数百万投资者的财富也随之蒸发。

财富的悖论:创造与毁灭的循环

纵观近300年的财富史,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白手起家、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创造巨大财富,而他们的后代却常常因为缺乏同样的历练和约束,将祖辈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

从范德比尔特到古尔德,从盖蒂到FTX,这些故事不仅令人唏嘘,更发人深省。财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数字的堆砌,还是价值的创造?是权力的象征,还是责任的担当?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真相:真正的财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那些能够穿越时间周期、延续数代的企业家族,如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无不是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文化,让财富服务于更高的目标,而非仅仅满足个人的欲望。

当我们看着这些惊心动魄的败家史时,也许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财富是一场考验,我们是否能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