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喜欢书法的朋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刷手机看到一些书法作品,觉得挺好看,但真要你说出它好在哪里,又有点词穷?今天,咱们就来拆解一件宝贝——王文治的行书册页《宫词》。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历史故事,就盯着字本身,用放大镜看看这位“淡墨探花”到底用了哪些看家本领,能让字写得这么清雅脱俗。我保证,看完这篇,你再看别人的行书,心里立马就有杆秤了。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王文治行书的“底色”是啥
看王文治的字,第一眼感觉往往是“清爽”,像雨后初晴的天空。这感觉从哪儿来?首要功臣就是他用墨的技巧!他不像有些人喜欢用浓墨重墨追求乌黑发亮的效果,恰恰相反,他极其擅长用“淡墨”。你可别小看这“淡”,这不是简单的墨汁兑水,而是一种精妙的控制。墨淡了,容易显得没精神,但王文治手下,淡墨反而呈现出一种清透、莹润的质感,笔画显得非常干净,没有一丝浑浊和拖沓。这手绝活,让他的字天生就带了一股书卷气,不火不燥,跟我们今天追求的那种“静心”“雅致”的生活状态莫名契合。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喧闹的网络世界里,突然看到这么一片清凉的字,是不是瞬间就感觉被“治愈”了?
看懂了墨色,我们再走近点,看看他怎么写出一个一个的字
光墨色好还不够,字的结构才是骨架。王文治的行书,结字(就是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有特点,我把它叫做“内紧外松”。什么意思呢?你看他写的字,每个字的重心都收拾得很稳,内部的笔画安排得比较紧凑、精神;但同时,向外伸展的那些笔画,比如撇、捺、或者是某个竖画,他又放得比较开,显得很舒展。这一收一放之间,字就既立得稳,又不死板,有了翩翩起舞的动态感。这就好比一个会穿衣的人,整体搭配有收有放,才显得有风度。他这种结字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深得董其昌和赵孟頫的神髓,把那种秀逸、优雅的韵味学到了骨子里,然后又化成了自己的面貌。
单个字写得漂亮是基础,把字串成行,编成篇,才是更高明的本事
字写得好,就像士兵个人能力强,但要把他们排成有战斗力的队形,就需要大将之才。王文治就是排兵布阵的高手,他的“行气”和“章法”特别值得玩味。你顺着每一行看下去,字与字之间看上去好像没那么多游丝连带,但气息是贯通始终的,这叫“笔断意连”。整个册页的布局,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都留得恰到好处,疏朗通透,给人感觉特别舒服,一点不拥挤、不压抑。这种布局,营造出一种安静、文雅的氛围,就像听一首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这对于我们日常写字很有启发:不是把纸写满才叫好,懂得“留白”,才是高级的美学。
那么,我们能从王文治这里学到些什么实用的招数呢?
分析了这么多,最后落到我们手上,该怎么学呢?我给你的建议是:分步走。首先,你别一上来就学他那手迷人的淡墨,那样容易画虎不成。第一步,先临帖,用心体会他结字的妙处,感受那个“内紧外松”的劲儿,把字的间架结构先写准了。第二步,重点琢磨他的笔法,看看他是怎么起笔、行笔、收笔的,他的笔画为什么那么干净利落,不带半点犹豫。等到你对他的笔性和结构都有了比较深的体会之后,第三步,再尝试去感受和控制墨色。可以试着把墨磨得淡一点,在纸上找找那种清润的感觉,这个过程急不得。你看,这么一分解,是不是觉得学习也有路可循了?
好了,关于王文治行书册页《宫词》的技法,咱们就先聊到这儿。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你现在再回头去找他的作品图片看看,是不是能看出点新的门道了?书法学习就是这样,有时候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点拨”,窗户纸一捅就破。欢迎你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或者分享一下你临帖时遇到的困惑,咱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