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都清水寺的枫叶红得最灿烂的时候,当地旅馆老板山田先生却望着空荡荡的房间直发愁。往年的这个时节,他的旅馆早被中国游客预订一空,而现在,前台电话安静得让人心慌。"中国人不来,打击很沉重啊!"这位经营旅馆三十年的老商人叹了口气,道出了当下日本旅游业共同的心声。

这一切转折始于2025年11月16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一则赴日旅游提醒。消息传出后,日本旅游相关股票应声下跌——伊势丹三越控股股价暴跌超过11%,东京迪士尼运营商Oriental Land下跌5.1%,日本航空也下挫3.9%。资本市场敏锐地嗅到了危机,而这仅仅是开始。
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业有多重要?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游客在日消费约5900亿日元,占所有外国游客总消费的28%,牢牢占据消费榜首。更让商家爱不释手的是中国游客的购买力:人均消费约1.6万元人民币,是韩国游客的2.3倍,美国游客的1.7倍。难怪银座免税店的店长感慨:"中国客人进店,我们全店都会进入'战斗状态'。"
然而,随着中国游客的退场,这种热闹场景正在迅速消失。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里,中文导购们难得清闲地整理货架;东京银座的部分酒店,12月份的中国游客订单开始被取消;全日空航空已计划从12月起削减20%的中日航线运力。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就业——据日本观光厅测算,每减少100万中国游客,就会影响约2.3万个就业岗位。这意味着,从机场免税店店员到中文导购,从民宿管家到旅游巴士司机,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正面临威胁。
有趣的是,日本民众对此的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商家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经济压力。北海道一家滑雪场的老板算了一笔账:"往年这时候,我们已经接到了上百个中国旅行团的预订,现在只剩零星几个。"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日本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矛盾心态。此前,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导致的"过度旅游"问题,已让京都等地的本地居民叫苦不迭。有日本网友甚至直言:"你来,我们真烦了。"这种情绪在京都尤为明显,当地观光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京都市内酒店的日本游客累计住宿天数同比下降了16.1%。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各国网友对此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观察者指出,这反映了中日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有旅游业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能促使日本开发更多元化的客源市场。而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的观点更是针锋相对。有人坚决支持文旅部的提醒:"安全第一,这个节骨眼上还去的人估计也是殖得不行";也有人继续表达对日本旅游的喜爱:"为什么要让宏大叙事影响个人选择?"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寒冬",日本旅游业已经开始寻找出路。一些旅行社加紧开发东南亚和欧洲客源,北海道等地推出了针对本地游客的"住宿折扣"活动,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游客分流政策,鼓励游客前往大城市之外的小众目的地。然而,这些措施能否弥补中国游客留下的巨大空白,仍是未知数。
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的估算令人心惊:若中国游客大幅减少,将导致日本GDP减少0.36%,经济损失达2.2万亿日元。这个数字,足以让日本经济感受到阵阵寒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旅游业的变局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博弈。中国外交部在解释旅游提醒时提到了两个原因:日本社会治安问题以及日本领导人的涉台不当言论。这表明,旅游不仅仅是旅游,更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

展望未来,日本旅游业能否重新赢回中国游客的青睐,关键在于日本能否展现端正态度,切实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并营造安全友好的旅游环境。正如一位旅日华人学者所言:"游客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国家关系的温度。"
夜幕降临,东京银座的霓虹灯依旧闪烁,但街上少了熟悉的普通话交谈声。一位在银座经营和牛烧肉店二十年的老板望着略显冷清的店铺,喃喃自语:"希望这只是一场短暂的阵雨。"他的愿望,也是整个日本旅游业的共同期盼。
亲爱的读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游客减少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在旅游选择上,您会更注重个人喜好还是考虑国家关系的大环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