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全国好多城市都办起了自己的足球联赛,南京对连云港那场球,六万多人来看,大家不是冲着球星去的,是冲着身边人去的,有个39岁的淮安村支书叫戴虎,他踢进了苏超第一个一百球,还有江西会昌的小学老师卢欣,他成了射手王,这些名字你没听过,但他们就在你隔壁上班,买菜,接孩子。
南通队是中乙梯队拉来的,人多,跑得快,传得准,业余的根本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一碰就断,一抢就丢,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得见摸不着,可观众不关心谁赢谁输,他们看的是隔壁老王在场上疯跑,老板在边线扯着嗓子喊,老师在禁区拼到满头大汗,这比赛不是踢球,是街坊邻居凑一块儿,看自己认识的人,真真切切地在那儿亮着光。
南昌二中的足球特长生报名人数从二百涨到三百多,全国职业球员加起来还不到三千人,城超每队能报五十人,很多人踢不上职业,但在这里还能接着踢,有人退役后当了教练,有人一边教书一边上场,有人当了村支书照样进球,这不是比赛,是给普通人一个能踢球的地方。
有些地方为了好看,花钱请职业球员来打城超,比如黄紫昌去了常州队,看着热闹,但里头不对劲,政府一不给钱,比赛就冷了,体彩一停,补贴一断,观众也就不来了,热闹好搞,长久难撑。
铁路开了球迷专列,景区降了门票,商场架了大屏直播,比赛成了城市拉人头的由头,大家不是来看球技的,是来凑热闹、找点归属感的,跟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一样,都是想被人瞧见,想挤进一场热闹里,足球在这儿不是运动,是让人发泄情绪的口子。
17岁是个关口,过了这年纪,踢职业就难了,城超成了那些没走成的人的下一站,武汉体大的花楷说,不少人在这儿找到了新的活法,踢不了顶级联赛,但能在社区里踢,街坊认得你,孩子也觉得你厉害,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日常。
比赛不争冠军,争的是人人都能上场,它不练国脚,只给普通人一块能跑的地,村支书进了一球,老师拿了金靴,比啥奖杯都让人心里一热,这不是足球赢了,是生活赢了,我们看的不是技术,是那股劲儿,是咬牙撑着不倒,是和咱们一样普通的人,在场上拼得满头汗的样子。
没人知道城超能撑多久,政府牵头办,企业偶尔出点钱,市民自己组队踢,要是真成了大伙儿自发的事,才算真扎下根了,现在看,还差一口气,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上场,还有人愿意蹲在路边看,它就还有理由接着踢下去,足球不该是少数人的玩意儿,它该是每个想跑、想喊、想赢的人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