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国家报和意大利安莎社先后发布消息:西班牙海军 “维多利亚” 号护航舰掉头返航,意大利欧洲多任务护卫舰悄然撤离。这场号称要突破加沙封锁的 “全球坚韧船队” 行动,还没见到以色列海岸线,就已经在海上演完了第一场闹剧。
这绝不是简单的军事调度调整,而是华盛顿电话打到马德里和罗马办公室的直接结果。美国务院发言人帕特尔嘴上说着 “尊重人道主义行动”,但五角大楼的热线电话几乎打爆了北约盟国海军司令部。一位欧盟外交官私下透露:“美国明确警告,任何为船队提供军事掩护的行为,将被视为对以色列封锁政策的挑战。”
令人玩味的是,就在两周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还在欧盟峰会上慷慨陈词,强调 “必须打破加沙的人道主义隔离”。意大利国防部长克罗塞托也信誓旦旦地表示 “地中海不是封锁之海”。如今两国军舰的突然撤离,让这些表态显得格外讽刺。
更值得关注的是希腊政府的转变。原本同意提供港口的希腊,在得知美以态度后立即宣布 “重新评估风险”。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虽然言辞激烈地谴责以色列,但其海军舰艇始终停留在距离船队 50 海里外的安全距离。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国际社会在加沙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五月初,多国人道主义组织筹集的援助物资在塞浦路斯堆积如山,就因为找不到愿意护航的军舰。当时法国曾提议派舰护航,但在美国暗示可能影响北约联合军演后,计划不了了之。
以色列的应对策略则显得游刃有余。以军方发言人哈加里少将轻描淡写地表示:“我们拥有完善的海上监控体系,任何未经许可接近加沙水域的船只都将被拦截。” 事实上,以海军萨尔 6 型护卫舰早已在相关海域展开部署,其搭载的 “海铁穹” 系统足以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这场看似突如其來的护航行动夭折,实际上暴露了三个残酷现实:第一,欧洲国家在安全政策上仍然无法摆脱美国影响。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临阵退缩,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对美以关系的现实考量。第二,国际社会对加沙的人道主义声援大多停留在口头阶段。当需要动用军事资源时,各国都不愿承担与以色列正面冲突的风险。第三,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依然牢不可破。即便是在国际舆论压力最大的时候,以军仍然能够有效掌控海上局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必须得到缓解,所有相关方都应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局势升级的行动。” 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既支持人道主义救援,又呼吁保持克制的平衡立场。
眼下,失去军舰护航的民船队伍正面临艰难抉择:是冒险继续航向加沙,还是接受埃及的提议从阿里什口岸转运物资?无论选择哪条路,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已经提前宣告失败。而加沙岸边的破浪,依旧拍打着空无一人的援助码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