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国钠电池储能实现关键跨越,每年多消纳3000万度绿电

在新能源高比例并网、消纳难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广西南宁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

在新能源高比例并网、消纳难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广西南宁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于2025年10月8日完成并网调试并正式投运。

这一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

随着二期工程投运,伏林电站总规模达到50兆瓦时,每年可新增消纳风光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满足约2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万吨。

电站二期工程投运,使得项目总体规模达到50兆瓦时,每年可消纳绿电约3000万千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正式从示范应用走向规模化推广。

 

01 钠电储能的技术突破

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作为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项目,一期工程于2024年5月建成投运,首次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应用于大容量储能电站。

二期工程在一期10兆瓦时投产规模的基础上,规划建设40兆瓦时,项目总体规模达到50兆瓦时,实现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介绍,扩容工程采用了新研发的24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容量较一期产品提升14%,系统成本却降低近20%,显著缩小了与成熟储能技术的经济差距。

在系统集成方面,伏林电站二期创新采用高压储能系统方案,单舱容量从一期的2.5兆瓦时提升至3.7兆瓦时,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储能密度和整个电站的规模效益。

02 钠离子电池的独特优势

钠离子电池之所以被视为规模储能的理想选择,源于其多重优势。钠资源在地壳中的储量极其丰富,地壳丰度是锂的1000倍以上,且分布广泛。

钠元素全球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可从海水和岩石中轻松获取,这使钠离子电池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

在性能方面,钠离子电池表现出卓越的安全性和宽温域适应性。钠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起始温度可达200℃,且在针刺、短路、过充等滥用条件下均不起火、不爆炸。

钠离子电池在-20℃环境下仍能保持90%以上容量,而锂电池在此温度下的容量保持率通常不足70%。

钠离子电池还支持快速充电,可在15分钟内充至80%以上电量,循环寿命可达10000次以上,特别适用于需要高频充放电的储能场景。

03 钠电储能的未来前景

随着伏林电站二期投运,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截至2025年6月,国内电芯规划产能已超过180GWh,多家企业正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链。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海钠等企业纷纷推出钠离子电池创新产品。

宁德时代于2024年底宣布其全新钠离子电池“钠新”年底量产,该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可实现零下40℃至零上70℃的全温域适配。

比亚迪则动工建造了规模达30GWh的钠离子电池工厂,并推出了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产品——MC Cube-SIB ESS,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

政策支持也为钠离子电池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

据预测,到2027年,全球储能领域钠电池装机量将达407.84GWh,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截至2025年10月,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正快速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持续下降,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未来3-5年内进入规模化出货阶段,出货量有望超过百GWh。

伏林电站的成功实践表明,钠离子电池将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技术,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