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航运这片江湖,最近又被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主角还是美国,目标直指中国。
一纸针对中国船只和港口费的新规,搅得风浪再起,这牌桌上的赢家输家,可就得重新算算了。这不,一场关于订单和钱包的暗战,已经悄然打响。
——【美国出招,剑指何方?】——
这事儿得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一纸声明说起。今年10月中旬开始,只要是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想在美国港口停靠?行,先交钱,每净吨50美元,一年最多收五回。
这还不算完,未来三年,这笔“过路费”每年还得再涨30美元。
自家船受气也就罢了,连中国造的船也逃不掉,停靠美国港口,每净吨18美元或者每个集装箱120美元,哪个贵按哪个收,同样是一年五次封顶。
更狠的还在后头。美国盯上了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这块肥肉,规定从2028年4月17号起,所有LNG出口船队里,美国本土制造的船至少要占到1%。
美国贸易代表话说得可是一点不客气,就是要“扭转中国的主导局面”,给美国自家造船厂“吹吹风,送点订单”。这架势,明摆着就是不想让中国好过。
——【隔岸观火,谁能渔利?】——
美国刚一发话,日本航运巨头商船三井立马就有了动作。
总裁桥本刚公开表态,现在中美关系这么紧张,再多买中国船风险太大,LNG新船订单先不给中国船厂了,静观其变。
不过,去年年底已经跟中国签了6艘LNG船的合同,那还是照旧的。
要知道,商船三井可是全球LNG船队里的大户,手里攥着上百艘船,还打算到2028年再添几十艘。
日本自己也是美国LNG的大买家,去年就从美国买了六百多万吨,占了总进口量的近一成。
这节骨眼上,如果头铁继续从中国订船,那高额的港口费可就得自己兜着了。
那么,这笔大单子会流向哪里呢?美国本土船厂?怕是指望不上了。
美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造船成本据说是中国的三到五倍,工人短缺,交船日期也没个准。
这让人想起上世纪那个《琼斯法案》,本想保护自家产业,结果可能把自家孩子惯懒了,造船成本高得离谱,效率跟中韩差了一大截。
这下可好,韩国造船厂反倒成了短期内最大的“捡漏王”。
商船三井不找中国了,十有八九会把目光转向韩国。韩国在LNG船这种高技术含量的船型上,技术底子厚,产能也稳。
说起来,这几年韩国三大船厂在全球LNG船订单里占的份额一直在往上涨,今年头一季度更是订单接到手软。
再加上韩国是美国的盟友,这层政治关系在眼下可是实实在在的加分项,国际航运公司自然更倾向于他们。
至于日本本土的船厂,过去十年都没接过LNG船的订单,想补这个缺口,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山姆大叔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吗?】——?
美国本土造船厂想从这波订单转移里分一杯羹,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这通操作是瞎胡来,背后的小算盘打得精着呢。
一方面,把经济利益分给韩国这些盟友,是为了把他们更紧地绑在自己的“印太战略”战车上。
去年美国海军部长就屁颠屁颠跑到韩国,跟韩华集团签了协议,让韩国人帮忙维护美军舰艇。这明摆着是想让小弟们分担点后勤压力。
日本那边也不含糊,首相石破茂也说了,愿意在修军舰、造破冰船这些有优势的领域跟美国合作。
另一方面,美国决策层心里恐怕也清楚,想让自家造船业起死回生比登天还难,那把订单转给盟友,总比便宜了中国强。
不过,这招也不是没有代价。有分析就说了,如果因为这事儿,中美之间的海运成本涨了15%,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就可能跟着往上窜0.8个百分点。
这多出来的成本,最后还不是得美国老百姓自己买单?
西海岸港口已经有动静了,中国货船的到港量直线下降,有些码头甚至一艘中国船都见不着,搞物流的都开始担心供应链会不会断链子。
美国这么一折腾,真能把中国造船业的龙头地位给撬动了?短期内有点影响是肯定的,但要说伤筋动骨,恐怕还早了点。
中国造船业的看家本领是啥?效率高、成本低、价格有竞争力,整个产业链整合得也好。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一半以上的造船订单都进了中国的口袋,好多船厂的活儿都排到2026年以后去了。这说明啥?市场对中国造船的长期能力还是有信心的。
就连前面提到的商船三井,虽然嘴上说着暂停LNG新船订单,但身体却很诚实。
就在5月23号,他们还跟中国大连的船厂签了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轮(VLCC)的订单。这说明在高端绿色船舶这块,中国照样是绕不开的选择。
中国也没闲着,《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这些政策一直在给产业升级添柴加火。中国的根基,远比想象的要深厚。
韩国造船业虽然短期内尝到了甜头,但也别高兴得太早。
他们对中国的钢材依赖可不小,据说LNG船体三成的建造成本都跟中国钢材挂钩,去年韩国造船厂七成的钢板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万一中国来个反制,限制钢材出口,韩国造船厂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再说了,看看美国以前是怎么对待法国阿尔斯通、台湾台积电这些“盟友”产业的,韩国造船业将来除了要跟中国竞争,说不定还得被美国逼着把产能搬到美国去,那可真是前有狼后有虎了。
这场由港口费掀起的风波,再次把全球产业链的复杂和脆弱摆在了台面上。
美国想用一纸规定扰乱现有的航运和造船格局,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单方面的动作都可能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反应。
有点讽刺的是,如果韩国真的承接了更多订单,他们对中国钢材这些上游产品的需求反而可能水涨船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美国政策刚出台时,就用了“损人害己”四个字来回应,可以说是点透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毕竟,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想把谁踹下去,自己也可能跟着晃悠。
说到底,这场博弈还在进行中,变数太多。
各国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和长远的战略考量之间怎么取舍,全球供应链这条大船本身的韧性和脆弱性,都会共同决定未来海上世界的版图。
谁能在风浪中稳住舵盘,谁又会被暗流裹挟而去,这出大戏,还得接着看下去。
参考信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