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次让你心头一动的旅行瞬间吗?或许是深夜刷到朋友在雪山脚下孤独的背影,或许是古镇夕阳下被拉长的影子。当指尖划过屏幕
还记得上次让你心头一动的旅行瞬间吗?或许是深夜刷到朋友在雪山脚下孤独的背影,或许是古镇夕阳下被拉长的影子。当指尖划过屏幕,心里那个微小的声音是否在问:我,也该出发了?

出发,是身体在寻找,更是心灵在呼唤我的朋友阿哲,上个月背着包独自去了西北。出发前,他刚结束一段五年的感情,工作也像陷入了一团找不到线头的乱麻。他说,当那趟西行的列车缓缓驶出城市,看着窗外的灯火从密集变得稀疏,他第一次清晰地听见了自己心跳的声音——咚,咚,咚,沉静而有力。在青海湖边,他遇见一位放牧的藏族老人。老人不会说汉语,只是微笑着递给他一碗酥油茶。两个人就那样静静地坐在湖边,看着湖水从深邃的蓝渐渐被染成金黄。“你知道吗?”阿哲在电话里告诉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心里那些拧巴的结,松开了。有些告别,不是为了忘记,而是为了能更温柔地记得。”“走得远一点,离自己反而近了。”回到城市后,阿哲做了一件小事——他把租住了三年的房子重新收拾了一遍。不再是前任喜欢的极简风格,而是在窗台摆满了从西北带回的小石头、压干的野花,还有那本在旅途中被翻烂了的小说集。旅行没有解决任何具体的难题,却像为他擦去了眼前的雾气,让他看清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模样。

这让我想起苏轼被贬黄州后,在《记录天寺夜游》中写下的那个夜晚。他与友人张怀民漫步庭中,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仕途尽毁的诗人,在清冷的月光下,找到了内心的秩序与平静。远方的风景,常常能照亮我们不易的时刻。陌生的空间,是我们灵魂的梳妆台去年深秋,我在江南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住了一周。民宿的床正对着河,每个清晨,我都在“欸乃”的摇橹声和沉沉的捣衣声中醒来。那声音一下,又一下,仿佛能把积压的烦忧都捶打进流水里,任其漂远。民宿老板老周,是个退休的语文老师。有天傍晚泡茶时,他慢悠悠地说:“你看这些游客,有人拖着行李箱追网红店,有人却能坐在廊下发呆三天。旅行啊,不像逃离,更像是给生活按下暂停键,让你能喘口气,重新看看自己。”“在别人的日常里,我们找回了自己被忽略的诗意。”茶凉了,他又续上热水:“把自己暂时连根拔起,栽到别处的土壤里吸点养分。等回去的时候,你就不是原来那株植物了。”

这让我想起在敦煌认识的摄影师小马。他在沙漠里守了七个夜晚,就为拍一组完整的星轨。深夜的戈壁上,寒风刺骨,他却指着漫天繁星对我说:“城市的光太亮,我们都忘了星星原本的样子。你看,这些光走了几万年才到这里,而我们却总在抱怨快递不够快。”归来,是为了带着新的目光重新出发其实,真正的旅行未必需要远行。上个周末,我把手机留在家,随便上了一辆公交车。在终点站附近,我无意间拐进一条种满梧桐的小巷。巷口修鞋的老师傅在这里坐了四十年,“看着楼房长高,看着孩子们长大”。斜阳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空气里弥漫着家常菜的香气和孩童的嬉闹声。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旅行的真谛,从来不是逃离,而是归来;不是忘记,而是重新发现。发现早餐店的豆浆格外香醇,发现母亲的白发里藏着岁月的故事,发现自己在成为各种角色之前,首先是一个会为晚霞驻足、会因美好而心动的人。如果你也觉得累了,不妨这个周末就出去走走。可以去城市边缘的湿地公园看候鸟,可以去老街新开的独立书店摸一摸书页,或者只是提前一站下车,沿着平时匆匆经过的街道慢慢走。让春雨淋湿你刚烫好的发型,让秋叶落在你总是紧绷的肩头。在某个陌生的转角,你很可能会遇见那个最熟悉、最真实的自己——他/她一直在那里,安静地等着与你久别重逢。

今夜,无论你在何处,愿都有温暖的星光能照进你的窗。请记得,所有在路上的寻觅,最终指向的,都是通往我们内心的归途。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