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已经成了无法回避的难题。最近,一名美国议员提出了一项极其激进的建议,欲通过限制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的着陆权,来迫使中国在稀土供应上作出让步。这一提案的提出,不仅凸显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焦虑,更加深了国际社会对美国采取极端手段的质疑。那么,这个“稀土外交”到底能否奏效?特朗普会听从这种“忠告”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众所周知,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国防、能源、信息技术等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对于美国这样的军事大国来说,稀土资源的供应更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开采和精炼的主导国,掌握着这一战略资源的“话语权”,美国的对华稀土依赖可谓是“刻骨铭心”。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美国大约有70%的稀土依赖中国,而中国对稀土的提炼加工技术几乎垄断全球。
这也意味着,尽管美国有一些稀土储备,但在短期内无法脱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如此一来,中国若在某些时刻决定对美方采取供应限制,美国的工业和军工体系将遭遇“卡脖子”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一些美国政客,特别是共和党议员,开始感到愈发焦虑,认为如果没有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战略劣势。
9月18日,美国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建议:若中国不向美国提供稀土,他提议美国可以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及盟国的着陆权,并禁止相关航空领域的对华出口。这一提案显然是“狠招”,旨在通过打击中美民航合作,迫使中国在稀土问题上让步。
穆勒纳尔表示,这一提议是为了“给中国发出明确信号”,他认为通过限制中国航空公司的运营,能迫使中方重视美方在稀土问题上的要求。显然,穆勒纳尔认为,通过削弱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可以迫使中国在更为关键的战略资源问题上作出妥协。无论如何,这一提议明显是在将两国民用领域的合作作为交换筹码,用航空业“绑架”稀土谈判。
然而,穆勒纳尔的提案并没有考虑到其潜在的巨大风险。事实上,这种过度激进的“软性施压”不仅不会解决稀土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两国在航空、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更深的裂痕。首先,限制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的航班着陆权,必然会引发中国的反制措施。中国不仅可以限制美国航空公司在中国的航班,还可能采取进一步报复措施,甚至对美国的其它关键领域展开反击。无论是中美贸易还是技术合作,这种双输局面最终将使美国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此外,美国的航空、旅游业、酒店业等相关行业将遭遇不小的损失。如果中美航班的航班数量大幅削减,美国市场将丧失大量中国游客和商务人士。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商业利益,更将影响到美国国际形象和信任度。
穆勒纳尔的提案,无论如何都不能掩盖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焦虑。美国虽不断尝试寻找替代供应链,譬如投资于MP Materials等稀土矿公司,并加强本土稀土生产,但这些措施短期内无法解决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且美国在稀土提炼、精加工领域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单纯依赖国内产能恢复,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周期漫长。
然而,穆勒纳尔显然误判了局势。中国对美国的稀土供应,远不止是为了满足美方的短期需求。中国的稀土资源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价权”地位,足以影响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通过直接在稀土领域施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威胁中国,其实也暴露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软肋”。如果美国过于依赖制裁和施压策略,只会加速其“孤立”于全球供应链之外。
特朗普是否会采纳穆勒纳尔的提案,显然值得关注。特朗普虽然一度表示,如果中国不交出稀土,愿意加征200%的关税,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既未能对中国形成有效压力,反而让美国国内一些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特朗普又在英国表示“中美关系很好”,并表示愿意继续延长关税暂停期。显然,特朗普虽然对中国保持强硬,但他也清楚,任何过激的举动都会让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对美国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害。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特朗普显然难以在对华政策上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尤其是在稀土和科技竞争的领域,美国的选择越来越受到中国的“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优势的制约。特朗普需要认识到,单靠施压和制裁,无法真正解决美国的稀土短缺问题,反而可能会让美国面临更多不可预见的风险。
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焦虑,已成为两国博弈的关键焦点。尽管一些极端声音试图通过施压、制裁等方式,推动美国在稀土问题上占得先机,但这一策略无疑是“自损八百”。随着中国在稀土和技术领域的持续进步,美国如果继续将稀土问题作为唯一的谈判筹码,可能将陷入越来越深的“稀土陷阱”。
穆勒纳尔的提案无论如何都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解决之道依旧在于通过对话和谈判,找到双方的合作空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