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三年前,人们正准备欢欢喜喜迎新春,而当春节到来之时,一切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居家!居家!口罩!口罩!一时间,摆在药店最不显眼位置的口罩哄抢一空,当然还有酒精等消毒用品也被卖断了货。跟风买到了三包口罩,清楚记得10元一包,一包10支。心想着一个病毒还能坚持多久?哪知这几包护身符般的口罩竟是接下来几个月里最大的安抚剂。
春节浑浑噩噩的过罢,口罩的价格比春天回温高涨了数倍。5.6块钱的一支医用外科口罩都一个难求。这到底是怎么了?第一次感受到疫情带来的恐慌。
之后,管控政策在精准防控的同时,时不时限制了我们的脚步。囤菜!囤菜!又一火热的现象应运而生。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感觉。随时盘算着还有几个鸡蛋,几斤面粉,能坚持几天?对病毒的恐惧完全靠着物资补给来填补。

熬过三年,政策放开,第一次直面病毒的冲击,开始囤药!囤药!不敢想象自己是如何加入这个队伍的,手中拿着的布洛芬、连花清瘟、自测抗原、蒙脱石散却很诚实。从未想过安全感来自于它们。
直至现在,都还延续着随时盘点物资,随时补给的习惯。到底是刚需还是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安?囤货、抢货,忧患意识让我们听到风声立马出动,仿佛只有充盈的物资才最保险。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我们暂且把它叫作未雨绸缪吧。疫情扫过的不止是我们的身体,心灵上的重创更需要时间来抚平创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