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上海这事儿时,我心里咯噔一下——46岁的蒋女士突发脑出血倒在出租屋,手术要签字的那一刻,身边竟连个直系亲属都没有,最后只能求助一年见一次的远房亲戚!
这事儿得从头唠。
蒋女士是独身一人,父母早就不在了,没结婚也没孩子,兰州的姑姑今年4月也走了,舅舅三十岁就过世了,等于世上没了近亲属。
今年10月14号,她给公司发消息说头晕得动不了,同事放心不下上门查看,赶紧把她送进医院,一查是脑出血,得立刻手术.

可手术签字成了难题,蒋女士脑子还清醒时,想起了远房亲戚吴先生——她爸是吴先生爷爷的姐姐的儿子,说白了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平时也就年夜饭凑一起吃顿饭。
吴先生接到消息赶紧赶去医院签字,还和蒋女士公司一起垫付了3万医药费。
本以为能慢慢好转,没想到蒋女士病情反复,还查出了烟雾病,最后神志不清住进ICU,全靠呼吸机维持。
到11月11号,医药费已经飙到21万,每天还在以五六千到一万的速度涨,吴先生实在扛不住了,这远亲的情分,总不能让他倾家荡产吧?

吴先生咨询律师才知道,他和蒋女士没有法定继承关系,就算蒋女士后续好转,他也没法要回垫付的钱。无奈之下只能找居委求助,居委倒是给力,帮着查有没有其他近亲属,联系远在兰州的表亲,还试着帮她对接银行和保险公司,想先把重疾险赔付的钱提出来交医药费,可保险公司说居委没这权利。最后没办法,只能走法律程序,先申请宣告蒋女士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再指定监护人。

这事儿一爆,评论区吵翻了:有人说“不婚不育的下场就是老无所依”,有人反驳“结婚生子也有不管老人的”,更多人点赞吴先生“能帮到这份上,已经仁至义尽了”。
咱说实话,这事儿戳中的不是“婚不婚、生不生”的争议,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面临的“应急兜底”难题。
蒋女士的惨,不是因为独身,而是没提前做好准备——她要是早指定个意定监护人,或者和信任的朋友约定好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也不至于为难远亲,自己的医药费也能更顺利对接。
现在独生子女多,不婚丁克的人也越来越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遇上个急病、意外。年轻时候觉得“自由至上”,可真到了躺病床上没人签字、没人垫付医药费的时候,才懂“有个靠谱的兜底”有多重要。
咱不是说非要结婚生子才叫有保障,而是得提前规划:比如找个信任的人做意定监护,把身后事、紧急情况的处理说清楚;比如买足重疾险、医疗险,关键时刻能兜底医药费;再比如交几个交心的朋友,互相有个照应。
人这一辈子,风光时的自由固然好,可落魄时的“退路”更重要。
蒋女士是幸运的,遇到了愿意帮忙的远亲和负责任的居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
你们觉得,独身或者丁克的人,该怎么提前做好养老和应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