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兴县杂粮:扎根晋西沃土,长出属于中国人的好杂粮​

兴县的黄土,是大自然赋予杂粮的 “养分仓库”。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土壤,这里的黄土层深厚松软,透气性极佳,雨水落下时,能顺着

兴县的黄土,是大自然赋予杂粮的 “养分仓库”。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土壤,这里的黄土层深厚松软,透气性极佳,雨水落下时,能顺着土壤孔隙缓慢渗透,既避免了积水涝根,又能让杂粮根系充分吸收水分。更难得的是,经过千百年的自然积淀,土壤中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这些养分悄悄融入杂粮的根茎与颗粒,成为其独特品质的 “秘密武器”。每到清晨,山间雾气尚未散尽,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田野上,黄土便泛出温暖的光泽,露珠挂在谷穗、豆荚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仿佛整个田野都在为杂粮的生长积蓄力量。

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的农人,始终遵循着与自然共生的法则。他们不追求速成,不依赖化学肥料,而是沿用祖辈传下的耕作技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杂粮的本真。每年开春,农人会先将土地深耕一遍,让黄土充分接触空气,再将筛选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播种时,他们总会特意留出些许间隔,让每一株幼苗都能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田间有杂草时,他们便弯腰手工拔除,指尖划过土壤,熟悉得如同触摸自家孩子的脸颊。到了盛夏,遇上干旱天气,农人会挑着水桶,沿着田埂一步步浇水,汗水浸湿衣衫,却从不抱怨 —— 在他们心中,顺应时节、用心照料,才能让杂粮长出最好的模样。

也正因如此,兴县的杂粮种类丰富,每一种都带着独有的风味。兴县谷子便是其中的代表,当地农人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适配晋西气候的品种,既能耐受昼夜温差,又能充分吸收光照。成熟时节,谷穗长得比手掌还长,饱满的谷粒紧紧相拥,剥开外壳,米粒呈金黄色,透着温润的光泽,煮成粥后,米香浓郁,入口黏稠,一碗下肚,满是踏实的幸福感。荞麦则偏爱生长在海拔更高的山坡上,每年夏末,紫红色的荞麦花成片绽放,远远望去,像给山坡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绒毯。成熟的荞麦粒呈棕褐色,磨成粉后,做成面条或馒头,口感筋道,还带着淡淡的山野清香,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佳品。此外,糜子、绿豆、红豆等杂粮,也在兴县的沃土上肆意生长,各自展现着独特的姿态与风味。

如今,兴县杂粮早已走出晋西,走向更多中国人的餐桌。它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夸张的宣传,却凭着扎根沃土的扎实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是黄河与黄土高原共同的馈赠,是兴县农人汗水的结晶,更是中国人饮食中一份质朴的坚守 —— 在快节奏的当下,这份来自晋西沃土的味道,总能让人想起土地的厚重,想起自然的馈赠,想起那份藏在食物里的纯粹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