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嘉诚卖掉巴拿马港口,国家航运命脉被卡脖子, “莫天真,勿糊涂”!

首富李嘉诚售卖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莫天真,勿糊涂”,李嘉诚此番操作,恐怕是晚节不保…2025 年 3 月,已达 97 岁

首富李嘉诚售卖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莫天真,勿糊涂”,李嘉诚此番操作,恐怕是晚节不保…

2025 年 3 月,已达 97 岁高龄的香港商界巨擘李嘉诚,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他宣布将旗下全球 43 个港口打包,以 228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其中,就包括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两个港口所处之地,乃是全球航运的 “咽喉要道”,掌控着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量,每年大约有 1.2 万艘中国货轮要从此处通行。

此消息一经传出,不少人纷纷站出来对李嘉诚进行严厉批评,认为他枉顾国家利益。

巴拿马运河,这条横跨中美洲地峡的 “世界桥梁”,不仅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一部充满了殖民野心、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主权抗争的壮丽史诗。

早在 16 世纪,巴拿马地峡的独特地理位置就被西班牙殖民者所发现。

1513 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博亚首次穿越地峡,成为了第一个目睹太平洋的欧洲人。从那以后,西班牙殖民者便通过地峡的 “皇家大道” 来运输南美地区的金银财宝,但由于陆路运输的效率极为低下,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 1524 年首次提出了开凿运河的构想。

然而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宗教观念的束缚,菲利普二世认为 “开凿运河违背神意”,这一计划始终未能得以实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到了 19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全球贸易的不断扩张,欧洲列强对于跨洋航线的需求急剧增加。

1848 年的加州淘金热,更是凸显了绕过南美合恩角的航线所存在的巨大风险,这促使美国在 1855 年建成了巴拿马铁路,初步验证了地峡通航的可行性。

1879 年,法国工程师雷赛布带着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辉煌成就,满怀信心地来到了巴拿马。

但他没有想到,这里的热带雨林环境要比沙漠可怕得多。蚊虫传播的黄热病如同死神的镰刀,每个月都有数百名工人因此倒下。

此外暴雨常常会冲垮刚刚挖好的河道,而这里的山地也比预想的更高更硬。法国人坚持了 13 年,投入了 3 亿美元,还付出了 2 万多人死亡的惨重代价,最终却只能狼狈地撤退。

这场灾难被称为 “巴拿马丑闻”,它直接导致了当时的法国政府倒台。

1903 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采取了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

他先是支持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随后又以 1000 万美元和年租金 25 万美元的代价,与巴拿马签订了《海 - 布诺 - 瓦里亚条约》,将运河区变成了美国的 “国中之国”。

1904 年,当运河重新开工时,美国人吸取了教训。

他们不再强行挖掘高山,而是采用修建船闸的方式,把水位像爬楼梯一样逐步抬高。

美国总共动用了 5.6 万名劳工,其中包括 1 万名华工和 3 万名西印度群岛黑人。

最终,在付出了 5600 条生命的代价后,于 1914 年成功建成了这条 “黄金水道”,将纽约到旧金山的航程缩短了 1.4 万公里。

运河通航之后,美国在运河区建立起了学校、邮局,甚至还拥有自己的警察,完全将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海外领土。

巴拿马人对此愤怒地表示:“运河在我们的国家,可国旗却只能挂美国的?”。

1964 年,一群学生举着巴拿马国旗冲进了运河区,美军开枪射击,造成了 21 人死亡、500 人受伤的惨剧,这一事件被称为 “烈士日事件”。

这场惨案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怒火,学生们焚烧了美国大使馆,迫使美国同意重新谈判条约。

1977 年,巴拿马的强人领袖奥马尔・托里霍斯与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了新的条约,约定在 1999 年将运河主权移交给巴拿马。

在移交仪式上,巴拿马总统米蕾娅・莫斯科索眼含热泪地宣布:“今天,我们终于缝合了被撕裂的国土!”。

然而美国仍然保留了 “永久中立” 条款,并暗中扶持亲美势力,以维持对运河的影响力。

1997 年,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同一年,李嘉诚在巴拿马运河的竞标舞台上,完成了一次震惊全球的商业布局。

这场竞标不仅是商战史上的经典案例,更因为涉及到地缘政治而充满了争议。

当时,巴拿马运河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根据 1977 年的条约,美国需要在 1999 年将运河主权归还给巴拿马。

巴拿马政府为了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提前对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太平洋侧)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大西洋侧)进行了国际招标。

这两个港口就如同 “水龙头开关” 一般,控制着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但在当时,它们的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年吞吐量仅为 200 万标箱,急需大量资本进行改造。

参与竞标的企业包括美国的 SSA Marine、欧洲的马士基等航运巨头。

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起初并不被外界看好。

美国企业认为 “亚洲公司缺乏国际港口运营经验”,欧洲企业则对巴拿马的政局动荡心存担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嘉诚凭借着一系列巧妙的举措,最终成功拿下了这次竞标。

他的出价为 1.92 亿美元(约为竞争对手出价的 60%),但同时承诺将投入 10 亿美元用于改造港口。

此外,他还主动接受了 25 年的特许经营条款,并附赠了 “优先续约 25 年” 的让步。

同时他还展示了和记黄埔在运营香港葵青码头的成功案例,着重强调了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

有专业人士在事后分析认为,美国企业的傲慢是导致他们失败的关键因素,他们当时更关注亚洲新兴市场,从而低估了巴拿马港口的战略价值。

在接手港口之后,李嘉诚并没有食言。

他投入了超过 10 亿美元,将手动吊机替换为自动化龙门架,使得装卸效率提升了 3 倍。

他还修建了连接港口的铁路支线,将货物的周转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48 小时。

此外他还与巴拿马政府合作推出了 “优先通行套餐”,吸引了全球众多航运巨头与港口签订了长期协议。

到了 2005 年,这两个港口的年吞吐量成功突破了 400 万标箱,成为了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枢纽。

巴拿马《星报》对此评价道:“李嘉诚让破旧的码头变成了印钞机,每年为国家贡献 2% 的 GDP”。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 2021 年,巴拿马和记黄埔将运河的运营时间自动续约至 2047 年。

巴拿马运河对于中国而言,就如同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 “黄金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命脉,可却要被首富给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