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少荃湖畔的教育之约:当新站区遇见合肥七中

立冬后的少荃湖,水波不惊,却注定要见证一场教育与城市的美丽相遇。2025年11月19日16:13,新站高新区官方平台亮起

立冬后的少荃湖,水波不惊,却注定要见证一场教育与城市的美丽相遇。

2025年11月19日16:13,新站高新区官方平台亮起一则推送——《@合肥七中,新站欢迎您!》。

1小时54分钟后,合肥七中的回应如约而至:《@新站区,合肥七中来啦》。

这一来一往之间,不只是两个账号的隔空对话,更是一座产业新城与一所江淮名校的双手紧握。就在这个冬天,合肥七中学府校区正式进场勘察施工,打桩机的轰鸣声,为少荃湖畔谱写了最美的教育序曲。

01

筑巢引凤:一条学府路的诞生

学府路——这个名字如今终于名副其实。

沿着少荃湖向北,在这条被重新定义的道路旁,合肥七中学府校区将拔地而起。128亩土地,8.91万平方米建筑体量,2400个优质高中学位,这些数字背后,是新站人“把最好的留给教育”的执着。

“这里不仅要建学校,更要建一座读书人的精神家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自不待言,那座可容纳千人的体育馆、标准化的运动场,还有全覆盖的智慧校园系统,都在诉说着一个区域对教育的最高礼遇。

细数新站的教育版图,这并非孤例。从合肥九中传承“横渠四句”的人文精神,到一六八中学北校区建设如火如荼;从南门小学少荃湖分校、合肥四十二中少荃湖分校的朗朗书声,到和平小学磨店分校和合肥三十八中磨店分校的崭新校舍……新站用行动诠释着何为“教育优先”。

02

“新站有什么?”这个问题,需要用心来回答。

在京东方灯火通明的无尘车间里,在维信诺不断刷新的柔性屏参数中,在晶合集成精密封装的芯片上,新站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里有产业的脊梁。学子们在这里触摸到的,不仅是前沿科技,更是“产业报国”的生动课堂。

少荃湖四季变换的景色里,藏着第二个答案。春樱、夏荷、秋枫、冬雪,这座天然“第二课堂”滋养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心灵。不远处,磨店老街的青砖黛瓦诉说着历史,黉街的灯火通明映照着当下,这里既有书卷气,也有烟火气。

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里白发教授的身影,地铁三号线呼啸而过的列车,社区篮球场上的欢呼呐喊……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新站对学子们的深情告白:这里不只有课堂,更有让青春绽放的整个舞台。

03

花开有声:一所名校的担当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古训在合肥七中有了新的时代注脚。

从1956年建校至今,近七十载春秋更迭,“立志成人,力求成才”的校训始终未变。在七中人看来,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格。

近年来,七中的脚步坚定而从容:智慧校园建设让教学插上数字翅膀,课程体系改革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教师队伍建设筑牢育人根基。而学府校区的开工,标志着这所老牌名校开启了新的征程。

“我们要建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让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七中的教育者如是说。在这里,课堂可以延伸到企业的研发中心,实验室能够对接高校的科研项目,社团活动融入了社区的文化生活。这种“无边界”的办学理念,正是七中对新时代教育的最好回答。

教育让城市更美好!夕阳西下,少荃湖面泛起金色波光。学府路上的施工围挡内,勘探设备正在有序作业。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现代化校园,迎来第一批怀揣梦想的学子。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而在新站与七中的这场“双向奔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守望,更是共同耕耘的执着。

当推土机驶入工地的那一刻,推开的不仅是泥土,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期许。新站把最好的土地给了七中,七中把最美的教育留给这座城市。这或许就是教育均衡发展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最温暖的实践。

教育,从来都是城市最深厚的底气。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新站与七中的相遇,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