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桓仁县一个小小的黑豆花作坊,到2025年在全国拥有5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国黑豆产业头部企业。一块小小的黑豆花历经百年传承,成为餐桌上的黄金配角,在火锅、烤鱼、涮锅等各种场合大放异彩。
这是属于李传芳黑豆花的故事,五代人,穿过百年历史光阴,沿着一颗黑豆生长的脉络,借助现代工艺的“点化”和餐饮渠道的助力,短短4年的时间,形成了如今纵横交错、供应全国的销售网络。传统食材如何适配现代餐饮,李传芳黑豆花给出了它的答案。

01
豆腐世家闯关东
五代人的手艺接力
清末光绪年间,祖籍山东曲阜的张永芳带着家人闯关东,扎根辽宁桓仁。作为家族第一代传承人,他负责当地军需黑豆的筹集采购,妻子赵氏则捡起散落的黑豆,在桓仁镇支起小作坊,将黑豆做成黑豆花售卖——张家与黑豆花的缘分,就此开篇。
1912年,第二代传承人孙氏嫁入张家,跟着婆婆学做豆花。可没过几年,丈夫的红参作坊被日本商社和北洋贪官盯上了,之后就被暗算,家产尽失。孙氏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咬牙带着全家迁到桓仁县偏僻农村新江村,重开黑豆花坊,靠着一板板嫩滑的黑豆花,撑起了全家生计,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小脚商人”。
时光转到1940年,第三代传承人王洪珍嫁入张家后,逐渐接过了作坊的担子。她不满足于古法,试着改点制材料、增加磨制次数、调整点制时间,不仅让黑豆花出品率提高,口感也更劲道滑嫩。后来作坊归公,她就在生产队里继续做豆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65年,丁友兰作为张家第三代另一位传承人,带着女儿改嫁而来,接手了生产队的豆花作坊,哪怕在艰难岁月里,也没让这门手艺断了档。
1980年,22岁的李传芳嫁入张家,成了第四代传承人。她跟着婆婆丁友兰学手艺,1988年把家庭作坊升级成合规的个体工商户。她把黑豆花当成终生的事业,在前几代积累的制作工艺基础上持续精进:研究黑豆浸泡的温度与时间,精准把控火候,琢磨青仁黑豆颗粒大小对出品率的影响,让每天做的黑豆花口感、品相几乎一模一样,村民们都爱买她做的豆花。

李传芳的儿子张玉鹏是第五代传人。研究生毕业的他原本是央视记者,是“全村唯一的骄傲”,但是他却选择了裸辞回乡创业。2013年,他从母亲手中学习这门手艺,研究如何将黑豆产业化和品牌化。
他不丢古法,也懂得顺应市场趋势进行创新:用现代化设备升级生产,和母亲一起研发延长保质期的技术,让黑豆花从“只能本地卖”变成“能全国运”。他们注册“李传芳”商标,开工厂、拓门店,让这份“非遗黑豆花”焕然新生。

02
重新定义豆花品类
成为全国餐饮爆款
传统的豆腐制作受制于保质期短、运输半径小,许多优质的地方豆制品只能“偏安一隅”,为何李传芳黑豆花能脱颖而出,成为风靡全国的“餐桌黄金配角”?答案在于它成功地进行了一场“供应链革命”,解决了困扰餐饮行业多年的核心痛点。
1.“寒冬”的蛰伏,成就了一份“产品主义”的黑豆花
张玉鹏的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从解决黑豆的原料供应,到建立高标准的品控标准,拓展线下渠道……一步一个坎,好不容易有些起色,2020年,影响整个世界的“黑天鹅”悄然而至。
豆制品运输需要冷链专车,由于过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既要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还要承担整车报废的风险,经常是运费比成本高,一番折腾下来不赚反赔。

在巨大的压力下,公司三个月关闭了上百家线下门店。创始人张玉鹏意识到,如果无法解决黑豆花的保鲜难题,品牌就将永远受困于此。
经过4个多月的背水一战,以及多轮研发失败,2021年3月,企业终于成功将盒装豆花的保质期延长到21天,能够全国发货销售,服务餐饮渠道。同年4月,迎来了更大的好消息,公司拿下了巴奴火锅的订单,完成了一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成功逆袭。
巴奴作为李传芳服务的第一个大型餐饮连锁,更是企业成长路上的“磨刀石”。巴奴对产品的标准业内皆知,高标准化是一道门槛,更重要的是保证全国多地高效供应。
公司也在服务餐饮品牌的过程中,开启“升级打怪”之路。产品始终坚持0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仅用氯化镁(卤水)加工制成。通过工艺革新,产品保质期也从21天升级到45天。
为了保证全国稳定供应,在全国陆续建立5个黑豆花单品生产基地,另有2个生产基地在筹备中。同时,安徽淮南工厂及河南商丘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12月至2026年5月投产,这些将是智慧化无人生产工厂。公司还拥有5个分拨中心,配送网络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通过原料升级与强大的物流网络建设,直接解决了餐饮客户在采购豆制品时最大的顾虑,即“货损率”,使黑豆花从一种“地方特色食材”升级为一种“可靠的标准化餐饮原料”。
2.“黄金配角”的自我修养
拥有了稳定供应的基础,李传芳黑豆花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力,在各种餐饮场景中游刃有余。
黑豆花有着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它与毛肚、鸭血、鸭肠,构成了重庆火锅的重要食材组成部分,并且久煮不散,充分吸附锅底的精华,依然保持嫩滑口感,是超越传统豆腐和豆皮的品质之选。
在烤鱼和炖锅中,它既是吸味的能手,又能以完整的形态提升菜品的丰富度和价值感。

在水煮菜、毛血旺乃至各式砂锅中,它都是替代普通豆腐的升级选项,其独特的黑色外观与健康理念,极易形成视觉和味觉的双重记忆点。
除了大单品黑豆花之外,品牌还推出了更多的创意新品,精准填补餐饮商户的“菜单空白”——既不用商户投入研发成本,又能快速推出特色菜,解决中小餐饮“想创新却没能力”的痛点。比如针对火锅、素食赛道开发的黑豆素毛肚,以及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猎奇口味”的臭黑豆花等,每款新品都紧扣“场景适配”与“成本可控”两大核心需求,让餐饮商户轻松上新品。
当山野风吹进火锅界,李传芳将非遗作为标签,推出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山野风豆制品拼盘,出品形式上也给出了满分参考:木盒摆盘,搭配花草作为装饰,自带“原生态”氛围感,为合作餐饮商户的菜品颜值和品牌格调加分,让这份产品不仅是美味,更成为一种有态度的餐饮语言。

凭借对餐饮场景的深度适配、对产品品质的严苛把控,以及全国工厂布局的稳定供应链支持,如今,升级款的黑豆花年销量达5000万盒,10000家餐饮门店都在用他们的盒装黑豆花,徐升记、巴奴、马有鱼、麻六记、海底捞等品牌都是其稳定的合作伙伴。
这背后既包含了对“非遗工艺+现代技术”的认可,更是由于精准满足了“省心、省事、赚钱”的餐饮合作需求。
结语:
从百年前桓仁作坊的匠心萌芽,到如今餐桌上的“黄金配角”,李传芳黑豆花书写了一部品类进化史。
它以“非遗工艺”坚守风味本真,以“洞察需求、解决痛点”的产品思维,针对餐饮商户“菜单创新难、食材损耗高、供应不稳定”的核心困扰,从基础食材供应延伸至全链条赋能;借“45天冷藏保鲜”技术与全国仓储网络开拓全国市场。作为老手艺的新时代新生,它用工业化思维守护非遗、以餐饮视角做产品,最终成为众多餐饮商户信赖的“黄金配角”与餐桌上“念念不忘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