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觉得别人说话含糊不清,掏耳朵时还会疼”,28 岁的程序员小林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自己的听力已出现轻度损伤。医生检查后指出,这与他长期戴耳机听音乐、频繁掏耳朵的习惯密切相关。在现代生活中,像小林这样被 “隐形伤耳习惯” 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听力损伤正以年轻化、隐蔽化的趋势蔓延,而很多人对此仍浑然不觉。
长时间佩戴耳机是最常见的伤耳 “元凶” 之一。随着无线耳机的普及,“耳机不离身” 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 11 亿青少年因长期暴露于娱乐性噪音中面临听力损伤风险。不少人习惯在通勤时将耳机音量调至最大,以盖过环境噪音,却不知声音超过 85 分贝就会对耳蜗毛细胞造成伤害。耳蜗毛细胞是传递声音信号的关键细胞,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长期高音量刺激会导致其逐渐凋亡,最终引发永久性听力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渐进性损伤” 往往难以察觉,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听力已经受损。
忽视环境噪音防护同样暗藏危机。除了主动接触的音乐噪音,生活中的 “被动噪音” 更具隐蔽性。建筑工地的轰鸣、地铁站的播报、广场舞的音响,甚至是办公室打印机的持续运转,都属于潜在的噪音污染源。长期暴露在 70 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会缓慢损伤听觉神经。有研究表明,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听力衰退速度比普通人快 3 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对噪音更为敏感,却常被家长忽视 —— 商场里的高分贝音乐、玩具车的刺耳音效,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发育。
不良用耳习惯还在日常细节中 “侵蚀” 听力。很多人认为掏耳朵是保持卫生的必要步骤,却不知耳道有自洁功能,频繁用棉签、挖耳勺掏耳朵,极易划伤耳道皮肤,引发感染,甚至戳破鼓膜。还有人在感冒鼻塞时用力擤鼻涕,压力会通过咽鼓管传导至中耳,诱发中耳炎,进而影响听力。此外,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也会间接伤害听力,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影响听觉细胞的正常代谢。
听力损伤虽不可逆,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防护避免。日常佩戴耳机时,应遵循 “60-60 原则”—— 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每次佩戴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同时尽量选择降噪耳机,减少环境噪音对音量调节的影响。在噪音环境中,需佩戴耳塞或耳罩进行防护,儿童更应远离高分贝场所。还要摒弃掏耳朵等不良习惯,感冒时采用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即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涕。
听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通道,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伤耳习惯,正在日复一日地偷走听力。从现在开始,纠正不良用耳习惯,做好听力防护,才能让我们始终清晰地聆听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