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学习②: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如何一步步失去学习的内驱力?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的问题是“不努力”“不用心”。可有一类孩子,更让人心疼——他们看起来不笨、不坏,甚至很聪明,但却越来越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的问题是“不努力”“不用心”。可有一类孩子,更让人心疼——他们看起来不笨、不坏,甚至很聪明,但却越来越“不想学”“不动了”。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类孩子——他们为什么从“聪明伶俐”,慢慢变成了“无心学习”。

一、从一个真实的场景说起

有些孩子的问题,其实更隐蔽。

从小,他们常听到这样的夸奖:

“你这孩子真聪明,就是不肯用心。”

听得多了,孩子心里就种下了一种潜意识:

“我聪明,所以不用太努力也能好。”

“我聪明,所以花一点力气就能得到结果。”

小学阶段,靠着聪明劲、家长督促、奖惩制度,还能“混”出不错的成绩。

但到了初高中——科目多了,难度上来了,学习不再是“记一记”“背一背”就能搞定的事。

这时,哪怕是聪明的孩子,也会“掉线”。尤其是那些一直被托着、扶着、替着走的孩子,到了真正要靠自己迈步的阶段,整个人都“塌了”。

他们的心态,往往有三种:

装轻松型:“我学没问题,就是没意思。”

自我否定型:“我不适合学习,我想去搞电竞/搞直播。”

焦虑逃避型:“别谈学习,一谈就炸。”

曾经的“聪明”成了束缚,因为那份对“聪明”的夸奖,让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的勇气。

二、真正的学习规律:时间 × 努力 × 持续

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成长,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

学习,不是靠一时的激情、也不是靠焦虑逼迫。而是靠——主动的投入 + 长期的坚持 + 稳定的心性。

极少数孩子也许真的智商超群,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更像是一场修行。

它修的不是“分数”,而是人的定力、思维、情绪和自我管理力。

当一个孩子能在不断的挫折中稳住,能在困难中持续努力,他不只是学好了功课,而是在慢慢长成一个能走远的人。

三、为什么父母越努力,孩子越无力?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成绩下滑,第一反应是:“我得赶紧做点什么。”

于是计划、报课、盯作业、做思想工作,一顿操作。但往往越帮越乱。

因为父母把重点放错了——没先“安内”,就急着“攘外”。

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最先需要被看见的,不是作业量、不是计划表,而是:

他的心稳不稳?他的情绪是否安全?他是否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道理其实很简单:外功再强,内力不稳,一招就乱,一击就破。

四、父母最该用力的地方:情绪 × 心性 × 思维

没有哪个父母是“啥都行”的,我们也不需要事事精通。但至少要知道——该在哪儿用力。

1️⃣ 情绪稳定

这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太多孩子的学习,不是败在试卷上,而是败在家庭的“战场”上。

别让学习,成为家庭的引爆点。父母和孩子本该是一支队伍,不是彼此对抗的敌人。

今天学不好,还有明天;明天不行,还有后天。孩子的人生,远比一次考试、一个阶段要长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的,不是孩子没学,而是担心——自己这些年的付出白费了。但焦虑只会让事情更难。

磨刀不误砍柴工。人生的容错率,其实比我们以为的大得多。

小结

“聪明”从来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能让孩子走远的,是——稳定的心、持续的劲、清晰的思维。

父母能做的,不是去替孩子跑,而是帮他打稳地基。

下一篇,我们将聚焦:

从“情绪稳定”到“思维培养”——父母如何通过日常相处,为孩子搭建真正的学习底层逻辑?

💬留言区聊聊:你小时候有没有被夸“聪明”?那句夸奖后来带给了你什么?

评论列表

左转
左转 1
2025-11-09 19:28
对,家长躺着就可以了,孩子想学自己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