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的预制菜之争,愈演愈烈。
截至9月13日晚的战况,西贝在舆论上确实显得较为被动。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抖音支持西贝,随后悄然删除视频。管中窥豹,贾国龙为西贝翻盘的难度不小。
毕竟,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的是“民以食为天”。人均价格近70元的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却被发现不少菜品疑似预制菜。
甚至还有网友晒图,有超过1年保质期的肉制品、蔬菜制品。
也难怪网友们群情汹涌:怎么花了高价,却还是吃这些?
这里不赘述双方往来过招,理性分析罗永浩和贾国龙孰对孰错?贾国龙还有机会为西贝翻盘吗?
01
西贝有没有用预制菜?
这应该是目前最大的争议点。
省流回答,目前不能说死。即使大家在视频直播里面,看到西贝后厨有袋装的加热菜品。
据第一财经道,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了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而在更早的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曾主导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里面定义的“预制菜”是: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
里面还举例,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
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面包、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图源:西贝社媒
贾老板就一口咬死:西贝没有用预制菜。按国家的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
他认为,菜都需要预制工艺,但预制菜是以“整道菜已在工厂预加工并封装”为定义;而西贝所采用的模式强调在门店通过净菜、分装与标准化流程快速出品,并非在工厂把菜做成成品后再直接出餐。
只不过开放厨房后,大家还是看到了一些预制菜的影子。
咱们在媒体直播镜头里看到了,提前腌制好的冷冻鱼,包装袋上写着,保质期18个月。把鱼放进烤箱,几分钟后就做好了烤鱼。
还有齐鲁晚报记者探访西贝青岛的门店。该店厨师长表示,鸡汤白玉山药炖豆腐这道菜,其中鸡汤用的是日本工厂生产的浓缩鸡汤,因为鸡汤现熬的话时间太长,产品不稳定。

图源:齐鲁晚报
这里核心问题是,其实很多连锁餐饮,都在采用预制菜,但消费者却对预制菜有些谈之变色,双方心中的标准并不相等。
简单来说,这事可以扯很久,确实需要标准,然后大家拉通。
02
预制菜品质就不好吗?
这里要分出三个点:味道,安全,营养。
其中,口味这事众口难调,本身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
现炒就一定比预制菜好吃吗?预制菜能够稳定出品,当然这个问题就不多作讨论了。
预制菜安全问题,涉及原料生产、运输;预制菜制作处理、运输、保存、烹饪多个链条。
不可否认,大品牌还是比较注重安全问题,外界对于此类事情盯得更紧,对连锁大品牌来说得不偿失。
营养方面,9月13日,新华社采访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据他表示,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更为完整,也更符合人体所需。
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要“一棍打翻”,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预制菜就能够满足人体对于热量和营养的需求。
也就意味着,预制菜并不一定不够健康。

图源:老乡鸡
剩下就是消费心理上的事情了。
但不得不说,消费者有选择新鲜现炒还是预制菜的知情权。
餐饮企业应该主动公示预制菜的品牌、保质期、产地等要素,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
03
西贝价格贵不贵?
在这场争议中,罗永浩提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西贝价格昂贵。
打开大众点评,西贝人均70多元,只能算是中档餐厅。毕竟还有少量高端餐厅,人均消费高达几百上千元。
但价格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冷暖自知,非常主观的一个问题。
这跟你有没有钱是两码事,比如你在一个环境优雅、菜品讲究的地方,你花了不少钱也会觉得值。
也就是说,此事在于消费者内心的价值衡量。
西贝曾经也在网上被吐槽过,“月薪2万吃不起西贝”。还因“3个饺子29元”、“一个馒头21元”上过热搜。

图源:大众点评APP截图
此次又被说了,如此高的价格,若菜品是精心现做,或许还能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但当消费者认为吃到的是预制菜时,就会感觉价格与品质严重不符。
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消费者反感的是花着现做菜的钱,却吃到预制菜。
如果西贝在菜品价格与预制菜公开上更加透明,或许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这事确实很难有公论。西贝明码标价,你可以选择去,也可以选择不去。而一边被吐槽,一边还有很多顾客,那也说明西贝有独到之处与生存之道。
当然,如果要扯预制菜,就会回到第一个话题,究竟有没有用预制菜?这事就没完没了了。
04
爹味公关危机,怎么救?
贾老板或许做菜不错,但对外公关却被诟病。
可能不少人会感觉:怎么又来一位爹味公关的老板?
想想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我们在教育消费者变成熟。”
想想爱康集团创始人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块的体检查出所有病。"
先不谈有没有道理,仅是遣词造句,都充满着高高在上的态度,一股对意见应激的高压姿态,舆论端讨不了好那是肯定的。
毕竟顾客可是上帝,加上市场环境问题,各家企业忙着讨好消费者都还来不及,怎么还教育加批评上了?
其实他们说的话不一定错,只是行业内的共识和大众的共识存在着落差。在吵架时还想顺带科普与教育,吃瓜群众可不惯着你。
这也暴露了太多老板,习惯了高管、员工、媒体们围着自己办公,讨好自己,习惯了从上往下的说辞,一时改不过来。

图源:西贝官网
面对消费者罗永浩的质疑,贾国龙说的是“西贝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罗永浩的发言对西贝商誉影响非常大,将走法律程序进行起诉。”
罗永浩是一个网络大V,但他确实花了真金白银在店里面消费了,说的话虽然难听,但总不能因为消费者话不好听,就把人家起诉。
大家除了能与罗永浩共情,也担心自己未来也遇到一样的情况。
说的事情其实差不多,但是语气更尊重消费者,也许就能大事化小,甚至坏事变好事。
开门做生意,总得笑脸迎人。想想那些口碑好的老板,哪位不是亲民没架子,说话接地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