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在泰国建厂、奇瑞布局马来西亚时,吉利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道路——直接将最新混动技术带到印尼生产线。2025年9月,吉利银河星舰7 EM-i在印尼Purwakarta KD工厂量产下线,这不仅是吉利首款海外量产的插混SUV,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企从"整车出口"向"技术+产能"双输出的战略跃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事件聚焦:吉利"本地化生产"打破贸易壁垒
印尼对进口整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而吉利通过本地化KD(散件组装)生产,成功绕过这一贸易壁垒。星舰7 EM-i作为首款落地车型,后续还将投产银河E5和星愿系列,形成完整产品矩阵。这种模式比单纯出口更具可持续性——据测算,本地化生产可使终端售价降低15%-20%,直接挑战日系燃油车在东南亚的统治地位。
行业解码:中国车企的"技术换市场"东南亚战略
东南亚新能源市场存在三大矛盾:充电基建不足与电动化趋势的矛盾、高油价与低购买力的矛盾、政策激励与产业链薄弱的矛盾。吉利星舰7 EM-i的1420km综合续航、3.75L/100km亏电油耗,恰好击中这些痛点。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协同效应。吉利印尼工厂将带动电池、电驱等核心部件本地化采购,这与印尼政府要求新能源车40%零部件本地化率的规定不谋而合。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正在被比亚迪、奇瑞等车企复制——前者在泰国规划15万辆年产能,后者在马来西亚建立右舵车生产基地。
用户价值:全球化定价或重构消费预期
星舰7 EM-i国内起售价10.98万,海外版本因本地化生产有望控制在12-15万区间,远低于同级日系混动SUV。配置方面,印尼版将针对热带气候强化散热系统,并开发右舵车型,但保留雷神电混、E-DHT电驱等核心技术。这种"全球统一标准+区域定制"的模式,既保证规模效应又避免水土不服。
未来展望: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吉利印尼工厂揭示的新趋势是:中国新能源竞争已进入"下半场",胜负手在于能否将国内成熟的插混技术、供应链体系、服务标准进行全球化复制。当比亚迪的DM-i、吉利的雷神电混、奇瑞的C-DM相继出海,东南亚市场正成为检验中国技术实力的试金石。这场与日系车企的正面交锋,或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中国车企的出海故事不再只是价格战,而是通过技术输出实现价值升级。正如手机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蜕变,新能源汽车正在复制这条路径——只是这次,我们的起跑线已经与世界巨头齐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