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对华友好的默克尔之后,德国再无“亲华总理”?

文|晨枫 著名撰稿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很多人估计会好奇,为什么默克尔卸任之后,德国这几年再也没出过“亲华总理”?关于这个

文|晨枫 著名撰稿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很多人估计会好奇,为什么默克尔卸任之后,德国这几年再也没出过“亲华总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从更高层面开始看。首先——中欧关系从来就是一波三折。英国的对华定位可以从“黄金十年”一变而为“系统级安全威胁”,法国和意大利的对华关系更是充满拉丁式的随性,但德国一般认为是稳定、理性、务实的典范,被认为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然而,从被德媒亲自认证为“亲华总理”的默克尔,到一手导致中德关系转冷的朔尔茨,再到现在搞出了“对华风险评估委员会”的默茨。

德国的对华叙事,发生了悄然但是实质性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从表面上看,俄乌冲突、中美竞争、供应链安全、科技竞争,都是触发点,但所有的触发点都必须是正好骑坐在一个已经在路上的进程中的某一个敏感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之中,德国处于“过去式”中的重要位置,但中国才是“未来式”的C位。至于在眼下的“现在式”里,德国还不确定自己和中国的相对位置,一切纠结由此而来。

在工业1.0时代,英国崛起为世界霸主。

在工业2.0时代,德国和美国是最主要的推动者,但德国挑战英国的时候,被美英联手打败。

在工业3.0时代,美国是最主要的推动者,德国拥抱Pax Americana“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大腿,并在这个架构下享受全球化的福利。

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中国正在与美国并驾齐驱,而德国却看不到自己的位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现实决定感受。当德国人在现实中,感受是“干啥啥不成”,累积的沮丧首先导向的是“外化叙事”:从外部世界找一个原因,来解释德国的诸事不顺。

俄乌冲突既突如其来,又“由来已久”,但从德国人的观感来说,显而易见的“道义正谬”应该促成战争的“轻易胜利”。

西方的强力制裁和坚决支援使得战争“不可能持续太久”,“俄罗斯的二次崩溃”唾手可得,美国对欧洲利益的坚决支持“牢不可破”,战争的财政和人道负担“非常可控”。

但战争迅速脱离西方预期,俄罗斯展现出意外的韧性,美国支持在特朗普2.0之前已经开始动摇,欧洲的支持则越来越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德国的经济负担不仅在于直接的经济和军事支援,还在于间接的难民负担。乌克兰战争导致的能源上的“脱俄入美”更是深刻改变了德国经济甚至社会。

这一切都开始于乌克兰为什么打不赢,而最方便的借口就是“俄罗斯得到了中国的支持”。

当然,事实不是这样,俄乌冲突事出有因,但与中国无关。中国从不向俄乌双方提供武器,中俄经济关系也以正常经济贸易发展为度。

另外一方面,中美竞争从政治、军事、贸易扩大到科技、文化。德国处在场边,既无能为力,又深受影响。

在中美竞争还没有表面化的时代,德国乐得利用灰色空间,在全球化的经济架构中游走自如,这就是默克尔政府“亲华”的底色。

但在美国高压逼迫盟国站队的朔尔茨时代,德国的“脑袋倚着美国,屁股靠着中国”的双重人格就被撕裂了。

与中国生意照做是对美国“不忠”,但在能源压力已经把德国经济压得千疮百孔的时候,与中国在经济上脱钩是不可接受的,但又是不可不做的,因为Pax Americana已经成为德国的国本。

所以即使在德国政府层面,也出现怪相:一方面用言论和政策显示对华“鹰派”,另一方面争相显示自己才是能与中国建立更好关系的。

供应链竞争与科技竞争是相关的。德国是工业2.0的佼佼者。工业3.0之后,德国掉队了,但靠工业2.0积攒的老本继续靠惯性滑行。在工业4.0时代,德国只有在场边观战的资格。

在AI大战中,欧洲成为中美争夺的关键战场:中国的开源AI平台正在争取到大量欧洲用户;

中国智驾也在欧洲大面积测试中获得高度有用的中国以外的市场数据,并通过欧洲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

中国电车打破保护主义壁垒,正在欧洲市场上攻城略地,把特斯拉打得节节败退;

中国制造也在不断侵蚀德国制造的传统优势。

这一切都开始于德国经济与科技有边缘化的趋势,最方便的借口是中国的“不公平产业政策和产能过剩”,没有看到的其实是不进则退。

德国式的“工匠精神”适合在发展缓慢、方向自主可控的发展环境,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理由现在用得越来越少了,因为德国人发现,得到数字化、智能化加成和高速迭代发展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跑到德国前面去了,再“保护知识产权”成了保护落后了。

欧洲是现代化的先行者,更是受益者。这也带来了顽固的欧洲的文化傲慢,在干啥啥不成的现在,除了找理由怪罪于中国,只有在抽象层面上找回优越感。中国人常常奇怪于,德国政界和舆论为涉华的务虚事务无休止争执的时候,为什么不看看实际利益。

在Pax Americana依然牢固的默克尔时代,德国人确实可以“多看实利,少谈主义”,但现在难了。

一方面,美国的高压和Pax Americana正在从根基上动摇,迫使德国人回头看“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不肯“等等德国”,也使得德国可看的实利越来越少。

尽管德国在工业3.0时代已经掉队,德国人依然对自己的工业和科技而自豪。但如今新能源(包括光伏、风电、储能、特高压)、电动汽车、数字化转型、AI、量子、生物科技、机器人等,中国全面领先,这对德国是巨大的心理冲击,但德国人并没有准备好加入中国领导的冲击,而是依然视冲击为威胁。

换句话说,德国心态还没有从“踩着中国肩膀发展”到“吊着中国车尾发展”转过弯来。德国的对华叙事转变是敌对的,但与其说是攻击性的,不如说是“鸵鸟性”的,以攻击掩饰自己的无力。

长远看,德国肯定是会转弯的,但转弯的关键在于中国决定性地跨过发展的转折点,无可争议地成为新世界秩序的领头人,而Pax Americana成为过去式。

中国崛起越迅速,崛起的过程越和平,德国(还有很多国家)的转弯越迅速、越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