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局势正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的转型期。当IMF连续下调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至2.7%,当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年头仍未现曙光,当中东地区新一轮武装冲突导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一个严峻的问题正在各国智库中激烈讨论:我们是否正在滑向更大规模的全球性冲突?
经济衰退与地缘动荡的恶性循环已经形成明显闭环。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全球贸易量在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3.2%,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严重的收缩。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集装箱吞吐量监测显示,全球12个主要港口中有9个出现两位数降幅。这种经济疲软直接加剧了社会矛盾,法国农民开着拖拉机封锁香榭丽舍大街,阿根廷爆发全国性罢工,印尼大学生持续示威抗议食品价格上涨。这些社会动荡又反过来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催化剂,形成令人忧虑的正反馈循环。
法国农民包围巴黎
军事冲突的全球化趋势值得警惕。乌克兰战场已演变为北约与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西方提供的F-16战机和远程导弹正在改变战场形态。更令人不安的是,中东地区正在形成新的冲突矩阵: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交火频率较去年同期增长400%,红海航运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通行量腰斩。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推演显示,若伊朗直接介入冲突,全球30%的石油运输通道可能面临中断风险。在东亚,朝鲜连续试射新型固体燃料导弹,美韩联合军演规模创1993年以来之最,西太平洋正在形成新的军事对峙线。
印巴冲突
全球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各国为了争夺资源、市场等利益而产生更多冲突。例如,印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水资源争夺以及印度试图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获取更多利益有关,而这种冲突如果进一步升级,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
能源与粮食安全正在成为冲突导火索。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虽从2022年峰值回落,但仍比2019年均值高出37%。俄罗斯宣布延长粮食出口限制后,埃及的面包价格一周内暴涨25%,这个85%小麦依赖进口的国家正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粮食危机
能源领域同样暗流涌动,OPEC+内部关于减产配额的争执日益公开化,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近期暗示"不排除单方面行动"。这种资源争夺正在重塑国际联盟体系,非洲萨赫勒地区已出现中俄企业与西方矿业集团的武装对峙事件。
科技脱钩正在制造新的对抗维度。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禁运清单已扩展至28纳米以下全系设备,欧盟即将生效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要求锂、稀土等战略物资对华依赖度降至50%以下。这种技术割裂不仅发生在硬件领域,全球互联网正在分裂为三个技术标准体系:美国主导的Open RAN、中国推进的6G方案以及俄罗斯倡议的主权互联网。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模拟实验显示,完全切断国际互联网根服务器的国家,其经济将在6个月内萎缩12-15%。
全球核威慑
核威慑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指出,全球核弹头总数在2025年出现30年来首次增长,主要核国家都在加速更新运载工具。美国部署在关岛的B-21隐身轰炸机具备核常兼备打击能力,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开始战备值班,中国新型潜射导弹试验频率创纪录。更令人担忧的是,核禁忌正在被弱化,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公开谈论"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合法性,朝鲜劳动党八届九中全会将核武政策从"威慑"调整为"实战应用"。
预防性外交机制普遍失灵。联合国安理会2025年已就16项重大危机召开紧急会议,但仅有3项达成共识决议。G20峰会连续两年未能发表联合公报,金砖国家扩容后内部协调难度加大。传统调停力量如德国、土耳其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而新兴调解方如印尼、南非又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这种国际治理真空使得地区性强国更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埃尔多安近期授权军队在叙利亚境内30公里纵深开展行动就是典型案例。
全球民意正在滑向危险的对立。皮尤研究中心在47国的调查显示,认为"本国可能卷入战争"的民众比例从2021年的19%飙升至2025年的43%。东亚地区尤为突出,日本《读卖新闻》民调中支持"先发制人打击能力"的受访者首次过半。社交媒体算法加剧了这种对立情绪,斯坦福大学网络观测站发现,涉及"战争必然性"的话题互动量在过去半年增长7倍,仇恨言论的AI生成内容占比已达38%。
巴以冲突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历史经验提供的参照系正在失效。1945年建立的国际秩序已难以应对量子计算、气候移民、AI武器等新型挑战。但人类并非没有选择,北欧国家倡导的"韧性外交"正在获得响应,东盟主导的"预防性军控对话"取得初步进展,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共鸣。
或许正如基辛格生前最后著作所言:"我们正站在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门口,关键不在于是否会有变革,而在于变革将以何种方式到来。"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每个国家的选择都将影响砝码的最终落点。
目前,全球平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全球核平衡,核武器的存在使得大国之间不敢轻易发动全面战争,因为核战争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各国都清楚 “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同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反对战争,这种和平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极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如果发生战争,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是各国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通过经济合作和对话来解决问题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优先选择。
而且,我国极力主张和平,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通过对话、协商和外交手段解决与其他国家的争端和分歧。同时,中国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具备了较强的国防实力,这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部威胁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够对潜在的战争威胁起到威慑作用。
朝韩冲突
到现在,我国周边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首先朝鲜半岛局势不稳定,随时都有爆发大型战争的可能。还有就是台海之间的冲突,随着我国统一已经大势所趋,可能会引发局部地区的不确定。
然后,就是东海问题,中日在东海存在领土争端和资源开发分歧。2025年4月,日本 “鹤丸” 号在钓鱼岛周边与中国海警舰艇发生72小时对峙,中国海警万吨级舰艇常态巡航,驱离效率达98%。5月,中日军机在东海发生对峙。尽管摩擦不断,但双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尚未升级为战争。
另外就是南海问题,南海地区存在一些岛礁主权争议。一些周边国家在域外势力的支持下,试图在南海获取更多利益。例如,菲律宾在南海部分岛礁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争议,2025年8月曾有相关摩擦事件,但中国通过加强巡逻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目前局势总体可控,但仍存在因个别国家挑衅而导致局部冲突的可能性。
中印边境冲突
除此之外,我国和印度之间还有领土争端,印度在边境地区不断屯兵,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如藏南地区问题,中印曾发生洞朗对峙、加勒万河谷冲突等。同时印巴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冲突,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这样的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通常会通过这些平台来解决争端,而不是轻易发动战争。当下,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我国布局未来的前瞻性战略,也是主导世界和平的正确道路。只希望远离战争,全世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