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家电巨头集体跨界汽车产业,新战场谁主沉浮?

是车需要家电,还是家电需要车?文 |初一互联网大厂造车火热的同时,一类企业也在前仆后继地杀进汽车赛道,就是家电类企业。最

是车需要家电,还是家电需要车?

文 |初一

互联网大厂造车火热的同时,一类企业也在前仆后继地杀进汽车赛道,就是家电类企业。

最近,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与海尔集团旗下卡泰驰控股达成合作,双方将基于阿维塔全新百万级旗舰产品,在产品定制共创、车家场景互通等方向展开联合创新。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从腾势汽车与美的COLMO的战略合作,到“液晶之父”夏普宣布将于2027年量产纯电动汽车,家电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汽车领域。

跨界的不同路径

回溯历史,在2003年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波家电企业跨界造车的高潮。奥克斯、美的、新飞、格林柯尔等一大批家电企业纷纷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

但由于缺乏汽车制造经验,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早期尝试均以停产或出售告终,可谓“集体折戟” 。

如今,面对汽车这一战场,各个家电企业逐渐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以不同方式进行了切入。

·直接跨界造车。例如创维、追觅等,将汽车视为下一代的智能终端,通过下场造车完善自身生态。创维于2010年涉足整车制造,其创始人黄宏生将新能源汽车称为“带轮子的家电”。夏普则展示了LDK+概念车,这款车身长约5米的厢式车,内部配备了旋转座椅、投影仪和可收纳幕布,被设计为“移动的客厅”。

·深度场景嵌入。以美的、海尔为代表,他们不直接造车,而是通过与车企合作,定位“人车家”生活场景。美的近年来持续拓展汽车相关领域,致力于以家电为枢纽构建跨行业联盟。今年8月,美的正式发布全屋智能新战略,明确将“人车家生态”作为三大核心板块之一。海尔旗下卡泰驰与阿维塔的联手,也聚焦于产品定制与车家场景互通,强化跨场景体验。

·供应链渗透模式。以格力、海信、TCL为代表,凭借技术积累成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关键一环。格力凭借空调技术积累推出节电30%的车载热管理方案,成为新能源车企核心供应商。海信旗下三电公司,则从压缩机零部件供应商,向新能源汽车综合热管理系统供应商转型,2024年实现中国区配套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0.8%,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家电企业集体转向汽车领域的背后,是行业见顶的现实困境与对未来生态入口的激烈争夺。

从家电行业来看,中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进入存量时代,行业增长整体放缓。近年来,家电市场增量见顶,传统家电产品需求趋于饱和,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率下滑等多重困境。无论是头部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品牌,都遭遇了业绩增长的天花板,亟需开拓新的业务。

从外部机遇来看,智能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其属性已从“交通工具”演变为“第三生活空间”。

而家电企业在智能控制、影音娱乐、空气调节、智能家居互联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恰好能满足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场景化、智能化的升级需求。两者趋势的精准契合,使得汽车生态成为家电企业转型的理想选择,也成为极具潜力的新增量市场。

更重要的是,用户在跨场景下的无缝体验需求日益强烈,早期由手机APP驱动的智能家居时代已经过去,当前正进入由智能汽车带动的阶段。

通过分析用户在车、家、手机等不同场景的行为习惯,企业可以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进而增强用户黏性。

由此,向汽车产业进军,便成为了家电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理想突破口。

家电企业的新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家电企业跨界汽车领域并非一片坦途,汽车工业的高门槛与众多前车之鉴为这场跨界热潮敲响了警钟。

索尼就是典型案例。这家日本电子巨头在2022年与本田汽车合资成立了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计划发挥双方所长共同打造智能电动车。然而截至目前,这一项目仍在烧钱投入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

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汽车工业绝非低门槛的竞技场,属于资本密集、高技术需求、供应链复杂的行业。

而随着更多玩家的加入,家电企业在汽车生态未来产业格局将呈现明显的“分层竞争”态势。

少数掌握操作系统和AI核心能力的企业将成为“生态主”,搭建更多舞台;多数车企和家电品牌作为“生态参与者”,在既定框架内寻求差异化发展;而像格力、海信等“核心部件供应商”,则凭借技术优势,成为所有生态不可或缺的基石。

在这种分层格局下,家电企业的竞争,逐渐从如何卖出更多硬件,转向了如何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服务者。

而最终的选择权将完全由用户掌握,谁最能理解用户需求、最便捷以及最能符合智能生态需要,用户便选择谁。

结语

夏普公司首席技术官稻谷基嵩在展示LDK+概念车时,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车身配备蓄电池和太阳能板,在家庭遭遇停电时能为住宅供电,成为“超大号充电宝”。

这已远超传统汽车的定位,而是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一个能源枢纽、一个与家庭完全融合的智能终端。

无论最终格局如何,当汽车真的变成“移动的客厅”,家里和车里的场景能无缝衔接,科技才真正融入日常,为用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