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夜变洋"?年销30亿的国货骄傲大窑汽水,最终卖身美国资本?

前言大窑汽水变成美资控股,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前几年,大窑还一直是国货饮料的代表,创始人王庆东也曾多次公开表示

前言

大窑汽水变成美资控股,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毕竟前几年,大窑还一直是国货饮料的代表,创始人王庆东也曾多次公开表示不会卖给外资。

可现实总比想象要复杂得多。今天,不妨倒着看一眼大窑这一路走来的转变,以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资本博弈。

不是国货了?

大窑这次的股权变动不是直接把国内的厂子卖了,而是通过一层又一层的控股公司操作,把控股权转到了美国资本KKR手里。

KKR这个名字在投资圈几乎无人不知,这家公司资金量庞大,投资过我国很多知名企业。

大窑这次出售的,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远景国际有限公司85%的股权,而远景国际就是专门用来控制大窑汽水国内业务的。用业内的话说,这就属于“红筹架构”。

其实早在2019年,关于大窑要被收购的传闻就有过好几次,只不过当时王庆东态度坚决,谁来谈都被拒绝了。

到了2022年,大窑商业估值已经喊到了百亿级别,资本依然很感兴趣,可惜没谈拢。

有意思的是,2024年后,随着消费市场回暖,大窑生意更好,结果反而加速了资本的追逐。像腾讯这样的巨头也曾经组建团队想要入场,最后还是KKR笑到了最后。

大窑汽水为啥这么受资本欢迎?一方面是它的餐饮渠道战略非常独特,另一方面盈利能力也不错。

大窑的成功,离不开它在餐饮市场的打法。做餐饮的都知道,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类国际巨头,虽然在超市卖得便宜,但到了小饭馆里价格就不透明了,老板们只能靠提价赚点辛苦钱。

大窑反其道而行,进价很低,留给餐饮老板的利润空间大,所以全国各地的小餐馆都爱卖大窑。

大窑的玻璃瓶装饮料一瓶进货才两块多,餐饮店轻轻松松就能赚到两三块毛利。更不用说大窑还会给卖得多的商家返点和优惠。

这让大窑在餐饮市场的销量一路飙升,一度成为很多城市餐桌上的标配。可这种高返利政策也有隐忧。

返利一旦降下来,商家会不会还愿意主推大窑?这是个大问号。

民营企业逆袭

除了餐饮渠道,大窑最近几年也在尝试进入商超和便利店。品牌升级也是一大动作,找了知名演员做代言,推出了更丰富的产品线。

但实话说,直到现在,大窑的核心收入还是靠餐饮,数据显示餐饮渠道贡献了八成以上的销售额,商超市场的占有率还没做起来。

大窑的扩张之路也不是没有挑战。虽然已经在全国建了七个生产基地,但玻璃瓶饮料运输半径有限,出省就很难控制成本。

再加上本地汽水品牌的竞争,像山西的太钢汽水、宏宝来汽水,地方市场根本进不去。大窑在西北、华北很火,但放到全国来看,还远远没有形成绝对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大窑需要资本助力。想要全国化,单靠自己原有的资源远远不够。资金、生产、供应链、管理体系,每一样都是大难题。

KKR这类国际资本带来的不仅是钱,还有成熟的经营思路、供应链整合能力,甚至有助于大窑未来拓展海外市场。对于大窑来说,这是一场不得不迈出去的步子。

但资本入场也带来了争议。在国货标签被反复宣传的当下,突然变成美资控股,难免引发消费者的疑问。

有人担心大窑会不会走上早年被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那条路,最后失去本土特色。还有人关心,品牌代言人会不会因此换人,市场营销方向会不会变。

其实,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运作早已是常态。大窑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民营企业逆袭的故事。

从1990年王庆东骑着三轮车卖汽水,到2004年收购国企八一饮料厂,2006年更名为大窑食品厂,大窑一步步走到今天。

用差异化包装、独特的渠道策略,逐渐从国际巨头手中争得一席之地。

只是,市场环境一直在变化,消费健康化趋势让高糖汽水面临压力,产品创新难度也越来越大。

大窑卖身外资,其实更多是为了谋求突破和长远发展。与其说是被动选择,不如说是借力资本迎接更大挑战。

资本的加入,能否帮大窑打开新局面,最终还得市场说话。但不管怎样,大窑汽水的这次转型,已经成为我国饮料行业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未来大窑还能否保持国货的底色,继续赢得消费者信任,成了新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光靠情怀是不够的。

大窑的经历,也许能给更多本土品牌带来启示——唯有不断适应市场,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