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离谱到家!温峥嵘闯AI盗播直播间质问,一句 “你是温峥嵘我是谁” 被秒拉黑!

“我现在很难证明我是我!”2025年11月6日,演员温峥嵘遭 AI 盗播的事件冲上热搜。凌晨三四点刚拍完戏的她,刷手机时

“我现在很难证明我是我!”2025年11月6日,演员温峥嵘遭 AI 盗播的事件冲上热搜。凌晨三四点刚拍完戏的她,刷手机时竟撞见 “自己” 在直播间带货,怒闯直播间质问 “你是温峥嵘我是谁”,结果被对方瞬间拉黑,这场荒诞又愤怒的维权名场面,撕开了AI技术滥用的遮羞布。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温峥嵘忍无可忍的 “撞脸惊魂”。早在2025年4月前,就有网友发现多个直播间同时出现 “温峥嵘”,同一时段顶着不同妆发,推销着护肤品、日用品等各类产品,话术却高度雷同。而这些 “温峥嵘”,全是AI合成的虚假形象,或是盗剪她过往公益直播的片段拼凑而成。

最让她气愤的一次,是凌晨收工后疲惫刷手机时,又刷到 “自己” 正在直播。彼时她明明刚结束高强度拍摄,连卸妆的力气都快没有,屏幕里的 “温峥嵘” 却精神饱满地喊着 “亲测有效”“粉丝专属福利”。温峥嵘立刻点进直播间,在评论区发出灵魂质问:“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 可还没等对方回应,她的账号就被火速拉黑禁言,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这些产品我根本没推荐过,也没卖过!” 温峥嵘在后续采访中满是无奈。她担心粉丝会因为信任自己下单,最终买到劣质假货,既损失钱财又损害健康。更离谱的是,部分盗播直播间还拼接了刘涛、张柏芝等明星的活动片段,伪造 “群星站台” 的假象,误导性极强。

温峥嵘的维权之路,早已走了半年多,却始终陷入 “封一个、冒一个” 的拉锯战。

2025年4月,她就通过官方账号置顶打假声明,明确自己仅运营一个黄 V 认证账号,其他平台相关直播均为非法冒用,还贴心分享了4种鉴别方法。团队更是早在年前就整理好证据,向涉事商家发送律师函,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AI仿冒和盗播。

粉丝也自发加入维权队伍,有人一天内集中举报18个假冒账号,温峥嵘团队曾单日举报50个违规账号,但造假者的速度远超处理效率。这些账号要么换个头像、改个昵称重新上线,要么利用 “镜像翻转”“画中画遮挡” 等技术规避平台识别,甚至更换IP地址和设备ID绕过封禁,让维权者疲于奔命。

直到11月5日央视新闻曝光后,平台才终于启动专项治理:下架温峥嵘相关仿冒侵权视频1万余条,其中带货类视频6900余条,处罚37个违规账号。但截至6日,仍有多个平台存在类似 “温峥嵘” AI直播,乱象并未彻底根除。

尽管2025年9月1日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AI生成的肖像、视频需显著标注,否则最高可罚10万元。《民法典》也规定,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声音,涉嫌侵犯人格权。

但实际执行中,漏洞却无处不在。很多造假者将 “AI生成” 标识藏在视频角落,或用极小字体标注,消费者根本注意不到。更关键的是维权成本与违法收益严重失衡:司法实践中,此类侵权案件赔偿金额多不足万元,远低于商家的非法获利,难以形成震慑。

再加上平台的审核责任也常缺位。法律要求平台对AI合成内容履行审核义务,但不少平台依赖传统识别技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AI造假手段,即便收到投诉,处理流程也冗长复杂,等侵权内容下架时,商家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律师明确指出,若平台拒不履责,需承担连带责任,但现实中追责难度极大。

温峥嵘被AI分身拉黑的荒诞一幕,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当技术突破伦理边界,“数字身份” 的安全就成了每个人的隐患。AI本应是提升效率、便利生活的工具,而非不法商家 “割韭菜” 的利器,更不是侵犯他人权益的遮羞布。

名人的肖像权、声音权不容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财产权需要守护,平台的主体责任不能推卸。希望这场风波能推动监管加码、法律完善,让AI盗播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技术在规则的框架内良性发展。毕竟,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再便捷的盈利方式,也不能触碰侵权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