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的一声消息提示,我刚把手机揣回兜里,就被后座的女生拽住了衣角。她眼神复杂地盯着我的屏幕,声音压得极低:“你……你怎么能跟人说这种话?”
我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她看到了我和张总的聊天记录——“张总,下午三点的课,你先开房,我下课就来。”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确实足够引人遐想。
那天下午,“外语学院某女生做不正当兼职”的流言就像潮水般涌来。有人说我“年纪轻轻不学好”,有人猜我“被包养了”,连辅导员都找我谈话,欲言又止地劝我“要珍惜自己”。
我攥着口袋里母亲的药费单,没哭也没辩解。他们不知道,这句被传得不堪的话背后,是我用专业技能撑起的生计,是我为母亲治病攒下的希望。
我来自西部农村,父母靠种玉米供我读大学。大三那年,母亲查出慢性肾病,每月药费就要两千多,父亲的腰伤又干不了重活,家里的重担一下压到我身上。我学的是同声传译专业,专业课成绩稳居年级前三,可空有成绩填不了家里的窟窿。
我发过传单、做过餐厅服务员,一小时十几块钱,累得站不住脚也攒不下多少。直到有天,专业课老师提醒我:“你的口译能力这么好,去正规兼职平台试试,高端商务需求很缺人。”
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注册了账号,上传了自己的专业证书和口译比赛获奖证明。第三天,就收到了张总的订单。他是一家外企的中国区高管,要去国外参加商务谈判,急需突击行业相关的英语口译能力,可他白天要开会,只能晚上或周末挤出时间学习。
第一次沟通时,张总直截了当地说:“我住的酒店离你学校太远,每次来回要两小时,太浪费时间。不如我提前在你学校附近的酒店订个商务房,带办公桌椅的那种,你先到了准备资料,我忙完就过去。”
就这样,“你先开房”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他提前订好房间,把订单信息发给我,我下课就带着教材和整理好的专业术语表过去。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特意选了酒店大堂的沙发等他,直到确认房间是正规商务房,才敢进去。
我的教学从来不是“混时间”。张总做的是新能源行业,我提前一周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把行业核心术语、商务谈判常用句式都整理成手册;他发音有短板,我就逐句纠正,用手机录下示范音让他反复听;他记不住专业表达,我就结合案例编口诀,帮他快速记忆。
两个小时的课,我几乎全程站着讲,口干舌燥也顾不上喝口水。张总每次都听得很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批注,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问,丝毫没有高管的架子。结束后他总会多转我两百块,说:“你的课比我请的专职翻译老师还实用,这是你应得的。”
这笔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两小时的报酬,够我交一周的伙食费,够给母亲买半疗程的药。我把每笔收入都记在本子上,一笔攒给母亲治病,一笔留作学费,自己则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流言最凶的时候,有同学在食堂故意大声说:“有些人表面上努力,背地里不知道靠什么挣钱呢。”我端着餐盘躲到角落,眼泪差点掉进米饭里。可想到母亲打电话说“药快吃完了”,我又咬着牙把眼泪咽回去——我没做错事,没必要因为别人的猜测放弃。
误会解除是在一个雨天。那天我刚到酒店房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同班的晓雨没带伞,刚好躲进这家酒店。她在走廊看到我,犹豫了半天还是走了进来,结果看到的是我站在桌前,拿着笔在白板上写着英语句子,张总坐在对面认真记笔记,桌上堆着厚厚的行业资料。
“原来……是这样。”晓雨的脸瞬间红了,“对不起,我之前听信了别人的话,还跟着议论你。”我笑了笑,递给她一杯热水:“没事,换作是我,可能也会误会。”
后来晓雨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同学,流言慢慢平息了。有同学甚至来问我怎么入驻兼职平台,说也想靠专业技能赚点零花钱。
半年后,张总顺利完成了国外谈判,特意给我寄来一份礼物——一支刻着我名字的钢笔,附言:“谢谢你的专业,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而我用攒下的钱,给母亲凑够了肾穿刺的手术费。
毕业典礼那天,我作为优秀毕业生发言,特意提到了这段经历:“有人问我,为什么敢在流言里坚持?因为我知道,靠自己的专业技能挣钱,每一分都干净、踏实。那些看似‘出格’的话,背后可能是别人拼尽全力的生活。”
台下掌声雷动,我看到晓雨举着手机拍我,眼里满是敬佩。我突然明白,所谓的底气,从来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自己手里的真本事——它能在你身处困境时,给你支撑;能在你被误解时,让你坦然;更能在你努力之后,给你应得的回报。
你的专业,就是你最硬的底牌。别害怕别人的质疑,把技能磨亮,把日子过好,时间总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