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国演义》里这位战神的执念,救蜀还是毁蜀?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说起蜀汉灭亡,大伙儿第一反应准是骂刘禅:“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主儿确实窝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说起蜀汉灭亡,大伙儿第一反应准是骂刘禅:“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

这主儿确实窝囊,成都城里粮草充足、兵甲齐全,他居然开城门直接投降,妥妥的亡国之君。

可要是把锅全扣在他头上,总觉得有点冤了。

姜维,这位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一辈子都在跟曹魏死磕,最后还玩了把“假降复国”的险棋,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不算,还让蜀汉彻底没了翻盘的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姜维到底是蜀汉的忠臣烈士,还是加速亡国的“元凶”之一?

先说说姜维的底子,《三国演义》里他可是诸葛亮钦点的继承人,枪法堪比赵云,谋略也深得丞相真传。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北伐大旗,前后九次出兵中原,比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执着。

可大伙儿别忘了,蜀汉那时候早就不是诸葛亮时期的光景了: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靠着严明法度、休养生息攒点家当,到了姜维掌权,蜀地连年征战,老百姓早就扛不住了。

你想啊,蜀地就那么点儿地盘,人口还不如曹魏一个州多,每次北伐都得征调粮草、拉壮丁,打一次仗就伤一次元气。

有好几次姜维打了胜仗,最后还是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只能撤兵回蜀,说白了就是“家底太薄,禁不起折腾”。

更要命的是,姜维不光跟曹魏打,还跟自己人闹矛盾。

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是个奸佞小人,总想着夺权,姜维早就看他不顺眼,多次劝刘禅杀了黄皓,可刘禅护着这个“贴心人”,压根不听。

这下可好,黄皓记恨上姜维,总在刘禅面前说他坏话,还想找机会换掉兵权。

姜维心里发毛,干脆不敢回成都,带着军队驻扎在沓中屯田,这一下蜀汉的军事部署全乱了套。

边境防线没人管,内部人心惶惶,曹魏一看机会来了,立马派钟会、邓艾分兵伐蜀。

要说蜀汉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还得是姜维的“假降计”。

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刘禅吓得直接投降,这时候姜维还在前线带兵抵抗。

听说成都失守,姜维没有战死殉国,反而想出了一条险招:假意投降钟会,挑唆钟会谋反,趁机杀了魏将,光复蜀汉。

这主意听着挺带劲,可姜维把事儿想得太简单了,钟会虽然有野心,但手里的士兵都是曹魏老兵,压根不愿意跟着他谋反。

结果计谋败露,钟会和姜维被乱兵杀死,蜀汉的宗室和大臣也被牵连屠杀,本来还有一线生机的蜀汉,彻底被这把火给烧没了。

有人说姜维是忠臣,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人说他是“战争贩子”,九伐中原耗尽国力,最后还瞎折腾,把蜀汉推向深渊。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姜维更像个“悲情英雄”,他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却没看清蜀汉国力衰退的现实,一味执着于“兴复汉室”的理想,忽略了百姓的疾苦和内部的矛盾。

他的忠诚没毛病,可他的战略决策确实有问题,连年征战让蜀汉积贫积弱,与黄皓的内斗让朝廷分裂,最后的假降计更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说到底,蜀汉灭亡是多种因素凑到一块儿的结果:刘禅的昏庸无能、黄皓的专权乱政、蜀汉国力的先天不足,还有姜维那些“好心办坏事”的操作。

姜维不是元凶,但他的执念和误判,确实在蜀汉灭亡的多米诺骨牌上,推了关键的一把。

这位战神到死都想着光复汉室,可他到最后也没明白,有时候“止损”比“死磕”更重要,要是他能早点放弃北伐,专心整顿内政、休养生息,蜀汉或许还能多撑几年,他自己也不至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