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还记得你记忆里最深刻的“家”的样子吗?
向日葵地,是李娟清晰又遥远的回忆。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书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而书的形式更像是一本日记或者回忆录之类的。
或许是因为今天的天气,我好像被困在了回忆里。
记忆中最深刻的应该是那个火盆。
小的时候,住在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头房子里,它的外壁是一层不到五厘米的木板。
木板上总会出现一些裂缝,然后父母就会在上面糊几层报纸。
不过冬天的时候,还是会很冷,于是家里每天都在火盆里会烧一些柴,一家人就围着火盆取暖。
在火盆边上放几个土豆,那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不过现在怎么都找不到那时的味道了。
小的时候跟爷爷比较亲近,那时候天天都有零食吃,像什么娃哈哈,豆腐皮,花生糖……
我一直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后来等我长大,开始上学,爷爷好像每天都会拿着烟杆坐在院子边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爷爷越来越瘦,话也越来越少,又好像一直都是这样。
前些年,爷爷去世了,他准备了二十多年的棺材终于派上了用场。
我从外地赶回家,没见到最后一面,当时看着躺在棺材里的他,瘦得简直认不出来了。
葬礼刚结束,我就又踏上了去往成都的火车,因为我只请到了三天的假期。
火车上信号不好,甲方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却一直没停。
我妈在我的印象里并非一个慈母,小的时候经常被打。
当时家里在很远的山上,开垦了一块很大的玉米地,爸爸在外打工,平时都是我妈一个人打理。
播种的时候,我也会被拎去帮忙,先挖一个二十厘米大小的土坑,然后再放肥料和种子,把它们埋起来后还要再浇一次水。
弄了没多久,我就没有耐心了,一直抱怨着腰酸背痛腿抽筋。
就坐到田边的石头上看着,偌大的田里,我妈劳作的身影。
当时觉得她完全感觉不到疲惫,三天不到的时间就将那么大一块地方全种上了玉米。
而到了收玉米的时候,因为山路崎岖,拖拉机完全用不了,就只能用篮子一筐一筐地背。
那时的我只想在家看电视,但还是被赶到了山上。
我用一个小竹筐,装了几十颗玉米,就开始哭着下山了。
后来每一年种玉米和收玉米的时候,我都很害怕,这也成为了我很想忘记的黑历史。
不过嘴上说着不愿意,却也还是会帮我妈分担一点点。
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的田分包出去了,终于可以不种玉米了。
我以为我妈可以清闲下来了,她种不了自己的田,但她开始帮包田的老板种了。
我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每年见面的次数可能还不到一个月。
加之后来我去外地上学,有时候会完美错过回家的机会。
逢年过节,或是村里哪家办喜事丧事,村里的人都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可我好像从来没有见到过我爸。
我想他应该是想参与的,不然也不会在边上站着看很久很久。
记得有一次暑假实习,去了我爸工作的电厂,在里面整理资料之类的。
有时也会去帮忙做一些设备维护,不过是一个上午,我全身的衣服就都被汗水浸湿了。
我爸好像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喝点酒,我跟他说少喝一点,他却说,不喝的话,就没力气了。
在哪里待了一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整理资料,可我还是觉得很难熬,而他却依旧坚持了十多年。
毕业以后,我开始工作,也就只有过年才会回家了。
平时也很少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有时候想联系,却也不知道说什么。
每一次回家,都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村里的小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
曾经低矮的土房,也变成了一栋又一栋的楼房;
儿时的伙伴和秘密基地再也找不到了;
父母也不是记忆中年轻的模样了……
想来,我也是一个擅于离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