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杂粮,藏在晋西北的山川之间。这里的土地不算肥沃,却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厚实,加上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足,给了杂粮慢慢生长的底气。不用刻意催熟,也不用过多打理,作物顺着时节扎根、拔节、结果,长出的颗粒总带着一股踏实的分量。
走在兴县的田间,不同时节能看到不一样的杂粮景象。春天,糜子的幼苗贴着地皮冒出来,细细的茎秆带着浅绿,在风里轻轻晃;谷子的叶片更宽些,边缘带着细微的绒毛,摸起来有些粗糙。到了秋天,地里就换了模样。糜子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剥开外壳,里面的颗粒圆滚滚,颜色偏黄,捏在手里能感觉到饱满的弧度;谷子穗子像小扫帚,打下的小米粒小而匀,色泽是自然的金黄,没有亮眼的光泽,却透着干净。还有高粱,秆子笔直地立着,顶部的穗子红得深沉,籽粒紧紧挨在一起,颗粒比小米大些,形状偏扁,拿几颗放在手心,能感受到它们扎实的质感。
兴县人收杂粮,讲究趁天晴。割下的糜子、谷子捆成束,立在地里晒上几天,等秸秆干透,再用碌碡碾压。碾压时,颗粒从穗子上脱落,落在铺好的布上,簌簌作响。筛掉碎秸秆和杂质,剩下的杂粮颗粒干干净净,没有碎渣,捧起来轻轻晃动,能听到颗粒碰撞的清脆声。
加工杂粮时,兴县人多保留简单的工序。小米磨的时候,不会磨得太细,保留一点点麸皮的痕迹,煮的时候,锅里会慢慢飘出香气,不是浓烈的香,是淡淡的、带着谷物本身的味道。煮好的小米粥,米粒舒展,汤汁浓稠,喝起来带着自然的米香。糜子可以磨成面,蒸成窝头,掰开后能看到里面细密的气孔,吃起来有微微的嚼劲,越嚼越能尝到谷物
的本味。高粱米煮之前要提前泡,煮好后颗粒分明,带着淡淡的清香,无论是直接吃,还是和其他食材搭配,都能吃出它本身的味道。
在兴县,杂粮是日常饭桌上的常客。清晨,一锅小米粥配着咸菜,简单却顶饱;中午,糜子面窝头就着蔬菜,吃起来踏实;傍晚,高粱米焖饭端上桌,一家人围着吃,暖乎乎的。这里的杂粮,没有复杂的做法,却凭着本身的颗粒饱满和自然醇香,成了当地人离不开的吃食。
兴县的杂粮,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张扬,却有着实在的好。从地里生长,到端上餐桌,保留着最本真的样子,这就是兴县杂粮,颗粒饱满,自然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