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正剧《阵地》在荧屏亮相,冯绍峰版夏衍的文人风骨、王丽坤的冷静机智、王劲松的郭沫若瞬间撑起戏魂,弹幕齐刷“选角神仙打架”!然而镜头转向瓦窑堡会议,佟瑞欣和刘劲饰演的教员与总理却让观众集体沉默——60岁演员演42岁领袖,这波操作是致敬经典还是挑战底线?
《阵地》以抗战时期文化战线为背景,聚焦夏衍、郭沫若等文人的理想坚守。冯绍峰褪去古装光环,用微驼的背脊、手指间夹烟的焦灼感,把夏衍从文艺青年到革命者的蜕变演得棱角分明。一场深夜伏案写剧本的戏,他额角暴起的青筋与颤抖的笔锋,让观众直呼“教科书级文人气场”。王丽坤饰演的安娥更是突破以往形象,地下工作者递送情报时一个眼神扫过街角,警惕与从容并存,连倒茶时指尖力度变化都是戏。
更不用说王劲松的李克农,仅靠会议室沉默抽烟的侧影,就把特工之王的深不可测刻入骨髓。这些选角之所以被赞“天花板”,在于演员与角色时代烙印的高度契合——冯绍峰为贴近夏衍瘦削体态暴减15斤,王丽坤提前半年研读历史档案,连书信笔迹都模仿得一丝不差。
特型演员“翻车”,年龄鸿沟撕裂沉浸感然而瓦窑堡会议这场重头戏,却成了全剧最大争议爆点。1935年的教员正值壮年,身形清瘦、目光锐利,但佟瑞欣版主席虽气场沉稳,眼尾皱纹与微胖体型却藏不住岁月痕迹;刘劲饰演的总理虽演技精湛,但62岁演绎37岁青年革命家,即便台词铿锵,面部肌肉的松弛感仍让观众出戏。有历史迷截图对比原型照片吐槽:“这哪是瓦窑堡会议?分明是老年干部座谈会!”
更致命的是,刘劲在剧中戏份贯穿全期,从长征到建国多次亮相,年龄断层持续放大违和感。相比之下,年轻演员张颂文在《革命者》中饰演的李大钊仅靠一套中山装就撑起时代感,说明选角未必非要捆绑特型演员。
争议背后:历史剧选角到底该忠于什么?《阵地》的选角两极分化,实则折射出历史剧创作的深层困境。一方面,市场对“形神兼备”的苛求已达极致——去年《觉醒年代》于和伟版陈独秀之所以封神,正因兼顾了外貌还原与精神共鸣;另一方面,特型演员青黄不接,年轻演员又难扛厚重角色,导致剧组陷入“用老面孔保险还是赌新面孔”的两难。
但观众真正在意的或是“动态契合度”。例如《长征》中唐国强44岁演教员中年时期毫无违和,因年龄阶段匹配;而《阵地》若改用年轻特型演员或妆造技术弥补年龄差,或许能避免口碑分裂。如今豆瓣评分7.8的《阵地》,虽因戏骨演技稳基本盘,但选角争议已拖累其冲击经典之作的可能性。
《阵地》如同一面镜子:当冯绍峰们用演技托起历史厚度,佟瑞欣们却因年龄错位撕裂时空沉浸感。或许历史剧的选角从来不是“选演技”或“选外形”的单选题,而是对创作诚意与历史敬畏的双重考验。该剧的争议能否推动行业重新审视特型演员制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