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精致项链、闪亮耳饰、时尚手链……高颜值的合金饰品已成为不少人日常搭配的“必备品”。但其背后可能隐藏健康隐患——首饰性皮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厚敏、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卜璋于提醒,合金首饰中常见的镍、铬、钴等成分可能引发过敏,需警惕“美丽背后的风险”。
低价饰品藏猫腻,致敏金属是“元凶”
“首饰性皮炎是接触性皮炎的一种,核心致敏原是镍、铬、钴等重金属。”李厚敏介绍,这类皮炎的症状多集中在耳垂、手腕、颈部等首饰接触部位,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灼热,严重时会出现密集丘疹、水疱。抓挠后可能渗液、结痂,反复接触还可能形成溃疡、瘢痕,少数人甚至会引发哮喘等全身性过敏反应。
卜璋于补充道,除了首饰,皮带扣、牛仔裤纽扣、手表表带、眼镜架等日常用品中,也可能含有这些致敏金属。“很多人出现皮肤不适后,误以为是皮肤干燥,没联想到是金属过敏,仍然继续佩戴,加重了症状。”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卜璋于正在门诊,受访者供图
为何这些金属频繁引发问题?李厚敏解释,镍、铬、钴等成分成本低廉,既能减少贵金属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饰品的硬度、光泽度和塑形效果,因此被广泛用于低价合金首饰制作。部分无资质小作坊更会通过添加重金属掩盖回收塑料、工业废料等原料的瑕疵,甚至有商家在“能量石吊坠”中添加放射性物质制造卖点,进一步放大健康风险。
过敏并非“一触即发”,迟发性反应易被忽视
“我以前戴类似首饰不过敏,怎么现在突然过敏了?”这是临床中患者最常提出的疑问。卜璋于解释,金属过敏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并非首次接触就会发作。身体需要经历“致敏过程”:首次接触后,免疫系统会将该金属标记为过敏原并产生抗体。当第二次或后续再次接触时,免疫系统会快速启动反应,引发皮炎,且后续发作会更快、更严重。
李厚敏进一步分析,过敏反应突然出现还与三大因素相关:体质变化(长期熬夜、压力大、生病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衡)、环境暴露(香水、消毒剂等削弱皮肤屏障,夏季汗液与金属反应加剧刺激)、饰品质量(镀层磨损暴露致敏金属,或更换含过敏原的新首饰)。
科学防护有妙招,避开“美丽陷阱”
首饰性皮炎可防可控,两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给出实用建议:
优先选择正规品牌和高纯度材质:优先选择纯银(925银)、纯金(24K)、纯铂等贵金属,或医用级不锈钢、钛合金等低敏材质;合金饰品需避开镍、铬成分,优先选购带“无镍认证”的产品,敏感肌可尝试“低敏镀层”款式。
佩戴习惯要健康:避免饰品与化妆品、香水直接接触,定期用清水冲洗清洁;夏季出汗多或皮肤敏感时,佩戴时间不超过4小时,睡觉时务必取下让皮肤透气。
皮肤护理要及时:汗液浸渍后,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并涂抹保湿霜,强化皮肤屏障;出现轻微红斑、瘙痒时,立即停用首饰,冷敷缓解,必要时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儿童防护需重视:避免给儿童购买鲜艳、带彩色涂层的首饰,这类饰品可能含铅等有害颜料,儿童皮肤娇嫩更易受损。
两位专家提醒,若出现水疱、渗液、色素沉着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