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大同古城的拱极门,沿着青石板路往东南走,喧嚣渐隐,一组组灰墙黛瓦的四合院渐次铺展。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闹,只有晾衣绳上飘动的蓝布衫、门墩上打盹的老猫,以及墙根下晒暖的老人哼着大同数来宝——这就是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大同古城"活着的里坊"。
作为大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民居群落,东南邑占地46公顷,由仁和美巷、大十字街、东史宅等72条街巷织就,藏着120余处明清至民国的四合院、18座名人故居,更浓缩着"煤都"之外的大同另一重身份: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市井底色。今年中秋,记者随大同市文旅局专家探访,结合街区最新活化成果,为您奉上一份"寻古巷、品非遗、尝烟火"的全维度攻略。
从"九边重镇"到"市井客厅":东南邑的七百年烟火账东南邑的"活",在于它从未真正"死去";东南邑的"厚",成于七百年间始终与大同人同频的呼吸。
"东南邑的建置可追溯至明代。"大同市古城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李建明介绍,作为大同古城的"东南门户",这里曾是晋商通往蒙古、俄罗斯的物资中转站,茶商、粮商、布商在此设栈,车马店、当铺、绸缎庄沿巷排开,成就了"白天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的盛景。
"与其他古城街区不同,东南邑从未经历过大规模拆迁。"78岁的原住民王大爷坐在自家四合院的枣树下说,"我家五代人都住这儿,院里的老槐树还是曾祖父种的。前几年修缮时,工匠连砖缝里的旧石灰都没动,说'这是老房子的筋骨'。"
漫步街巷,处处可见时光的注脚:
仁和美巷:因清代"仁和美"绸缎庄得名,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院落的垂花门、砖雕影壁保存完好,其中"福兴号"院落的"麒麟送子"砖雕,刀法细腻如工笔画;
东史宅:民国大同首富史氏旧居,三进四合院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尤为精致,正厅梁枋上的"松鹤延年"图案,寓意家族长盛;
大十字街:街区中心,曾是晋北最大的民间市集,如今仍保留着老茶馆、铁匠铺、剃头匠摊子,74岁的"张记铜铺"传人张师傅每天坐在这里打制铜壶,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是比任何解说都鲜活的历史。
"东南邑的价值,不在复建的仿古建筑,而在这些'活着'的生活场景。"李建明说,去年修复院落时,他们在多处墙体内发现明清时期的"太平缸"(储水防火用)、地窨子(储粮避兵),甚至连老井的水泥井沿都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的刻痕——这些"不完美",恰恰是街区最珍贵的生命力。
东南邑的游览,既是对古建筑的探访,更是一场与老大同人的生活对话。记者梳理出四条经典路线,覆盖历史研学、亲子互动与烟火沉浸需求。
路线一:巷陌寻珍·打卡"活态博物馆"(必走,建议停留3小时)起点:拱极门→ 核心段:仁和美巷→东史宅→大十字街→ 终点:文昌阁
这条线路串联起街区最具代表性的院落与街巷,每一步都是历史课:
仁和美巷:重点看"三雕"艺术,导游会讲解砖雕"二十四孝"故事的寓意,以及门环上"蝙蝠衔钱"的吉祥纹样;
东史宅:进入后院,可触摸百年老枣树的树瘤,听王大爷讲"枣树救荒"的往事——饥荒年代,枣子曾是一家人的救命粮;
大十字街:逛"老物件展",展陈着明清时期的粮票、晋商账册、大同铜火锅老物件,其中一口乾隆年间的铜壶,壶身还留着茶渍痕迹。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家'时光书店'。"游客李女士说,书店藏在清代"致和成"钱庄旧址,书架上摆着《大同府志》《晋北民俗志》,店主是位退休教师,会坐在门槛上讲"大同为何叫凤凰城"。
路线二:非遗工坊·手作里的大同智慧(亲子首选,2小时)东南邑将12项省级非遗引入院落,打造"非遗工坊集群",孩子能动手体验,大人能看匠人绝活:
广灵剪纸:在"张氏剪纸坊",省级传承人张阿姨教孩子剪"抓髻娃娃",剪刀游走间,红纸变出吉祥图案;
大同铜器:在"龙聚祥"铜铺,跟着师傅打制铜铃铛,锤声叮当中,了解"大同铜器为何能入宫廷";
面塑体验:在"老味面坊",用南瓜汁、菠菜汁和面,捏出大同特色的"兔头""面鱼",蒸熟后还能带走当伴手礼。
"孩子捏了个歪歪扭扭的兔头,说要带回去给爷爷看。"家长陈先生说,这种"动手+听故事"的方式,比博物馆更让孩子记住大同。
路线三:美食地图·舌尖上的老大同(全天可逛,1.5小时)东南邑的烟火气,一半在巷子里,一半在舌尖上。记者整理出"必吃清单":
东方削面(大十字街店):开了30年的老店,刀削面劲道弹牙,配一碗羊肉臊子,浇上醋蒜汁,是大同人最踏实的早餐;
老柴削面羊杂(仁和美巷):羊杂汤熬足8小时,粉汤浓白,配刚出炉的烧饼,暖胃又满足;
刘姥姥兔头(东史宅巷口):麻辣兔头是大同人"下酒神器",老板娘会递上手套说:"放心啃,骨头都是酥的。"
"这些老店大多开了二三十年,老板都是原住民。"美食博主@大同小厨 说,"东南邑不让过度商业化,所以吃的都是'妈妈的味道'。"
路线四:夜间漫游·月光里的旧时光(周五六开放,1.5小时)今年街区推出"夜探东南邑"项目,用暖光与实景演出唤醒古巷:
灯光秀:院落门廊、砖雕影壁被暖黄射灯勾勒,投影讲述"明代茶商夜归""民国学生游行"等故事;
老街夜话:在大十字街的老茶馆听大同评剧,演员唱《走西口》《绣金匾》,茶客们跟着哼;
提灯寻宝:游客领一盏仿古灯笼,在巷子里寻找"隐藏任务"(如找到刻有"福"字的砖雕、听匠人讲一段非遗故事),完成可兑换小礼品。
为深化文化体验,东南邑街区今年推出多项特色服务:
服务升级:讲解更"有温度""原住民导览":每日10:00、15:00,由王大爷等老住户担任讲解员,他们会指着自家院儿说:"这砖是我爷爷烧的,他说'砖要吃够三年露水,才结实'。";
儿童探索包:推出"小掌柜寻宝"手册,孩子通过找"铜铺""面坊""茶馆"等任务,解锁大同商业史小知识,完成可兑换"小掌柜"证书;
线上数字馆:小程序上线"东南邑全景漫游",无法亲临的游客可在线参观四合院、看非遗直播,听AI讲述老大同故事。
活动升级:四季主题浸文化春醒·开市季(4月):复原明清"四月八"市集,游客可穿汉服摆摊,卖手工饰品、大同特产,体验"古市"热闹;
夏荫·非遗周(6-8月):举办"大同非遗博览会",广灵剪纸、耍孩儿戏、阳高二人台轮番上演,可跟师傅学唱一段;
秋颂·丰收宴(9-11月):在大十字街办"百家宴",居民端出自家做的黄米面炸糕、莜面窝窝,游客可付费品尝,感受"邻里共食"的温情;
冬藏·暖巷节(12-2月):开放四合院"围炉煮茶",游客可在老院儿里烤红薯、嗑瓜子,听老人讲"大同的冬天有多暖"。
安全升级:守护"生活原真"更精细限流预约:每日最大接待量1200人(分时段预约),核心院落设置电子计数器,控制同时参观人数;
居民协调:与原住民签订"保护协议",允许游客参观但禁止喧哗,保留院落日常生活场景;
微修微补:采用"传统工艺+现代技术"修缮,如用糯米灰浆修补砖缝,既保留历史质感,又延长建筑寿命。
开放信息:
大同市区出发:步行15分钟(从古城拱极门进入);或乘公交17路至"东南邑站";
外地抵达:大同云冈机场打车20分钟即达,高铁大同南站乘公交605路至古城。
时间:全天开放(核心院落9:00-17:30);
门票:免费(部分非遗工坊体验需付费,约20-50元/项);
交通:
游览贴士:
街巷多为青石板路,建议穿防滑平底鞋;
参观四合院时请勿随意触碰老物件,拍照需征得居民同意;
老字号餐饮建议错峰(如削面早8点前、羊杂中午11点前),避免排队。
周边联动:
顺路逛"大同古城墙"(距东南邑10分钟步行),登城俯瞰古城全貌;
品尝"大同铜火锅"(推荐"凤临阁",人均80元,锅底用老汤熬制)。
记者手记:东南邑,是大同的另一种模样离开时,我在大十字街的老茶馆遇见几位本地老人。他们摇着蒲扇,喝着茉莉花茶,聊着"从前这巷子里有多少骆驼队""哪家的铜壶打得最响"。茶馆墙上挂着幅老照片,是1980年的东南邑,青石板路、灰墙院落,与今日几乎无异。
"我们不想要高楼大厦,就想守着这些老院子、老手艺、老邻居。"72岁的茶客赵大爷说,"东南邑不是景点,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
这句话,道尽了东南邑的终极意义。它不是精心包装的"文化秀场",而是大同人真实的生活现场——青砖灰瓦里藏着晋商的传奇,枣树影下飘着羊杂的香气,老匠人的锤声里回响着千年的技艺。在这里,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品尝、可参与的鲜活存在。
这个秋天,不妨来东南邑走走。不必急着打卡,只需在仁和美巷的砖雕前驻足片刻,在老茶馆听一段大同数来宝,在铜铺看师傅打制一只铜铃。你会发现,所谓"城市记忆",不过是有人愿意守住那些旧时光,让它们继续温暖今天的生活。
(注:文中活动信息截至20XX年9月,具体以街区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