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骞持汉节不失十余年,匈奴逼他娶胡妻仍守使命?

公元前 138 年的冬天,匈奴单于的帐篷里,雪粒子砸在毛毡上沙沙响。一个穿着匈奴皮衣的汉人,正攥着根快磨掉毛的竹竿 ——

公元前 138 年的冬天,匈奴单于的帐篷里,雪粒子砸在毛毡上沙沙响。一个穿着匈奴皮衣的汉人,正攥着根快磨掉毛的竹竿 —— 那是汉朝的汉节,杆上的牦牛尾都快掉光了,可他手指仍死死扣着杆头的铜饰。匈奴单于盯着他:“都扣你九年了,把这破节扔了,娶我族的女人,安心当匈奴人不行吗?” 这人抬头,眼里没半点服软:“我是汉朝的使者,汉节在,使命就在。” 他就是张骞,这一守,又是好几年。

1. 出发:汉武帝给的 “硬核任务”,其实是趟 “生死局”

可能有人会问,汉武帝那会儿好好的,为啥非要派张骞去出使?这事得从匈奴说起。当时汉朝和匈奴打了好多年,匈奴总来抢边境,汉武帝想找个帮手 —— 传说西域有个大月氏国,之前被匈奴揍得国破家亡,国王的头都被匈奴单于做成酒器了,按说跟匈奴是 “死仇”。汉武帝就想:要是能联合大月氏,两边夹击匈奴,不就好办了?

可这差事谁愿意去?那会儿没人知道西域在哪儿,中间还得穿过匈奴的地盘,相当于从敌占区绕一圈,搞不好没找到大月氏,先成了匈奴的俘虏。张骞当时才二十多岁,是个郎官,主动站出来接了这活。汉武帝特高兴,给了他一百多随从,还找了个匈奴人堂邑父当向导 —— 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十三年。

2. 被抓:刚出塞就 “翻车”,匈奴人没杀他却出了个 “软招”

张骞一行人刚走到河西走廊,就撞上了匈奴的骑兵。毕竟是汉朝使者,目标太明显,没怎么反抗就被抓了。匈奴兵把他们押到单于面前,单于一听是去跟大月氏结盟的,当场就火了:“大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凭啥不跟我打招呼就去联络?要是我派使者去南越跟你们作对,你们乐意吗?”

按说抓了敌国使者,杀了也正常,可匈奴单于没这么干。他觉得张骞是个有本事的人,想把他留下来为自己所用。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后来见张骞不松口,就想出了个 “软招”—— 逼他娶匈奴女人为妻。单于觉得,男人有了家,有了孩子,心就会定下来,慢慢就会忘了汉朝的使命。

很多人不知道,张骞还真娶了这位匈奴妻子,后来两人还有了孩子。匈奴人一看,以为张骞这下该 “归顺” 了,对他的看管也松了不少。可他们没料到,张骞心里那根 “汉节” 从来没丢过 —— 不管去哪儿,他都把汉节带在身边,晚上睡觉时就放在枕头边,杆上的牦牛尾磨掉了,他就自己找些毛补上,哪怕只剩一根光秃秃的竹竿,也没扔过。

3. 坚守:十年 “囚徒” 生涯,他偷偷干了件 “大事”

这一扣,就是十余年。张骞表面上跟着匈奴人放牧、生活,可暗地里没闲着。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完成,每天都在观察匈奴的地形、兵力分布,甚至偷偷记下来哪些地方有水源、哪些路适合逃跑。他还跟妻子慢慢聊汉朝的事,妻子虽然是匈奴人,却也被他的执着打动,没跟匈奴人透露过他的心思。

有个细节特别戳人:有一次匈奴人举办宴会,有人故意把张骞的汉节扔在地上,还笑着说 “都这么多年了,汉朝早把你忘了,还留着这破玩意儿干啥”。张骞当时啥也没说,默默捡起汉节,擦干净上面的土,然后端着酒碗说:“我是汉朝使者,这汉节就是我的命,你们不懂。” 在场的匈奴人有的嘲笑他傻,有的却偷偷佩服他的硬气。

《史记・大宛列传》里专门写了一句:“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就这短短十几个字,背后是张骞十年的煎熬 —— 一边是妻儿的陪伴,一边是国家的使命,换作别人,说不定早就妥协了,可他偏不。

4. 逃亡:趁匈奴内乱溜走,没忘使命继续找大月氏

公元前 129 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看管张骞的人没心思盯着他了。张骞抓住这个机会,带着堂邑父,还有他的匈奴妻子(没错,他没丢下妻子),偷偷跑了出来。按说这时候逃回汉朝也没人会怪他,毕竟已经被扣押了十余年,可张骞没这么做 —— 他还记得汉武帝的嘱托,还想找大月氏。

他们一路向西,没粮食就靠堂邑父打猎充饥,遇到沙漠就靠之前记的水源位置活命,好几次差点渴死、饿死。终于找到大月氏时,张骞却傻了 —— 大月氏迁到了阿姆河流域,这里土地肥沃,日子过得挺好,早就不想找匈奴报仇了。不管张骞怎么说,大月氏国王都不愿意再跟匈奴打仗。

没办法,张骞只能带着遗憾往回走。为了避开匈奴,他绕了条远路,可没想到还是被匈奴人抓住了。这次匈奴单于没再逼他,只是把他又扣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 126 年,匈奴单于去世,内乱又起,张骞才带着妻子和孩子,再次逃了出来,终于回到了长安。

这时候的张骞,离开汉朝已经十三年了。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回来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个人。他手里的汉节,杆都快磨断了,可还是紧紧攥着。汉武帝见到他时,又惊又喜,当场封他为太中大夫 —— 不是因为他完成了联合大月氏的任务,而是因为他这十三年 “持汉节不失” 的坚守。

现在想想:张骞的 “轴”,放在今天到底值不值?

可能有人会觉得,张骞太 “轴” 了,为了一个没完成的任务,苦了自己十几年,还连累妻儿跟着遭罪。可换个角度想,他的 “轴”,不就是咱们现在说的 “坚守初心” 吗?

现在职场里,有人遇到点困难就换工作,有人忘了刚开始工作时的目标;生活里,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可张骞呢?在匈奴的十年里,他有舒适的生活,有妻儿的陪伴,甚至有匈奴单于给的 “台阶”,可他始终没忘了自己是汉朝的使者,没丢了那根汉节。

就像现在的外交人员,在异国他乡,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依然坚守国家的立场;像边防战士,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依然握着钢枪守护边疆 —— 他们身上,不都有张骞 “持汉节不失” 的影子吗?

张骞后来还跟着卫青去打匈奴,因为他熟悉匈奴的地形,立了大功,被封为博望侯。他带回的西域情报,也为后来汉朝打通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要是当初他在匈奴妥协了,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丝绸之路,咱们现在吃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说不定还得晚好多年才能传到中原。

你想想,要是你像张骞一样,被困在一个地方,一边是安稳的生活,一边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坚守?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呗。要是喜欢这种历史故事,也别忘了多关注,后面还会聊更多古人的 “硬核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