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效应不是交易后的事》——为什么“尽职调查+挑战性目标”,决定并购能不能把1+1做成>2

你以为协同效应要等签完字才算账?其实第一笔“真金白银”,在翻开尽调材料那一刻就已经被写进命运剧本。
聪明的收购方,会在尽调阶段就把整合团队拉进来:谁关厂、谁合并渠道、IT 怎么打通,都先过一遍“彩排”,让协同数字不再漂在 PPT 上。接着要敢定“高一点”的目标。
不是瞎画大饼,而是用行业标杆、历史并购案例、规模曲线等做三角测量——像图里的*70%成本曲线*那样,提前锁定体量放大后能压出多少成本水分。
外部说省30,内部悄悄盯着50,给不确定性留缓冲,也逼团队去挖原本看不见的新机会。在当下全球并购再升温、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背景下,这种从前半场就开始“卷协同”的打法,恰恰体现了中国企业积极、理性又有冲劲的气质。
协同效应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提前谋划、用力争取出来的。(唐加文,笔名金观平;本文成稿后,经AI审阅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