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景德镇瓷博会的花车巡游活动热闹非凡,13辆花车依次亮相,其中国际花车7辆,分别代表土耳其、韩国、俄罗斯等陶瓷文化深厚的国家;国内花车6辆,来自景德镇、醴陵、宜兴、潮州、淄博和敦煌。眼尖的网友发现,国内几大陶瓷主产区几乎到齐,唯独少了福建德化。

德化和景德镇的“恩怨”,在陶瓷圈里早已不是秘密。
德化在2003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称号,这一举动直接挑战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景德镇作为明代以来皇家御窑的所在地,历史底蕴深厚,自然不服气。后来,景德镇干脆甩出一张“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联合国认证,算是扳回一局。

但问题在于,德化确实有实力,它的白瓷,尤其是“中国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且德化陶瓷产业规模庞大,年产值远超景德镇。
不过,德化的一些企业为了抬高身价,曾偷偷在自家瓷器上打“景德镇制”的款,这让景德镇非常不爽。近年来,景德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甚至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景德镇设立了中心,专门打击假冒伪劣。
景德镇的地位,不仅仅靠产业规模,更靠历史背书。从明代开始,江西的行政长官往往兼任“督陶官”,直接管理御窑厂。
比如康熙年间的江西巡抚郎廷极,不仅管政务,还亲自督造瓷器,一干就是八年。到了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等名臣都曾驻景德镇监烧御瓷。这种“官窑”背景,是其他产区难以比拟的。

反观德化,虽然也有悠久的制瓷历史,但主要以民窑为主,走的是外销路线,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官方的大力扶持。
除了名分之争,商业利益也是矛盾的核心。德化以生产低温瓷,比如日用陶瓷、工艺摆件为主,成本低、产量大,对景德镇的传统高温瓷市场形成冲击。景德镇的陶瓷以手工制作为主,工艺复杂,价格自然也高。但在普通消费者眼里,瓷器看起来差不多,当然选便宜的。

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利润,就会逐渐萧条。景德镇的手艺人抱怨德化的低价竞争拉低了行业水准,而德化则觉得景德镇“倚老卖老”。这种矛盾,或许也是德化未被邀请的原因之一。
景德镇历史上是个移民城市,因瓷而兴,本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但这次瓷博会,它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产区,却唯独“漏掉”德化,难免让人猜测是否有意为之。有网友调侃:“有来无往非君子,德化以前没给景德镇面子,现在自然不被待见。”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活动策划的疏忽,或者德化自己选择不参与。毕竟,德化近年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陶瓷博览会,或许不想总活在景德镇的阴影下。
关于德化缺席的原因,大家还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欢迎在评论区聊聊!